臺灣聯(lián)合報社長項國寧:
別怕新科技,要學著善用它
“過去的10年,是兩岸媒體碰到最多變化的10年。新科技的變化,新平臺的變化,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內容的變化等等,媒體面臨著驚天動地的變革。雖然還不知道這個變革會到什么樣的程度,但可以確定的是它繼續(xù)在變,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昨日下午,談起媒體變革話題,臺灣聯(lián)合報社長項國寧一臉嚴肅認真,但也仍透著微笑、從容。因為他認為,從經(jīng)營角度看,新科技帶來了威脅和沖擊,可是從另一角度看,其實是為我們帶來讓更多使用者收到我們信息的機會。這是一個與以往不一樣的時代,需要我們用全新的角度和思維,讓使用者愿意去接受、去喜歡。
關注新媒體發(fā)展,并勇于創(chuàng)新嘗試,聯(lián)合報系一直在努力。項國寧表示,過去無論報紙、電視、雜志,都是單方面的傳送,慢慢地,招式就用老了;現(xiàn)在是媒體變革時代,也是新科技雙向的溝通,平臺與使用者的溝通,必須啟用新的招式。
他注意到,以前媒體集團很少看到工程師,如今“新媒體工程師”早已成為必備的一個單元,甚至在很多媒體中研究新媒體的工程師,其人數(shù)和比例跟新聞部是一樣的。項國寧表示,科技的變化很快,但不管怎么變,仍然要考慮的是把有品質的內容,利用不同的方式傳送出去。“年輕人不喜歡報紙,沒關系,我們可以在新的平臺攔截他們,找到他們。簡單地說,就是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提供他們喜歡的內容”。
臺灣導報社社長林文雄:
深諳社交玩法,做新媒體受益者
當新媒體時代來臨,臺灣導報社社長林文雄和《臺灣導報》的第一反應,是積極主動去擁抱它,“不能被動地等著被新媒體吃掉”。
據(jù)林文雄介紹,《臺灣導報》好幾年前就同步開通了APP(手機應用)、微信公眾號以及臉書等專業(yè)平臺,在臺灣同行中都算是比較早的。因為從一開始就跟上了這股新媒體風潮,努力打通媒體融合的渠道,因此《臺灣導報》也早早地從新媒體的參與者,變成了新媒體的受益者。在林文雄看來,《臺灣導報》雖然相當年輕,但這些年來發(fā)展迅猛,與新媒體的擴散效應密不可分。
社交是新媒體的關鍵詞,林文雄掌舵的《臺灣導報》也深諳這種新玩法,將兩岸“朋友圈”擴展到了令人驚訝的程度。作為臺灣導報社社長,林文雄自己腦子里有根弦從不敢放松,那就是每天深夜都要將新鮮出爐的《臺灣導報》版面發(fā)布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然后借助社交網(wǎng)絡的分享轉發(fā),將資訊快速傳達給關注兩岸交流、關心兩岸資訊的讀者、網(wǎng)友和各界人士。再加上其他新媒體平臺的即時推送,平面媒體原本的時效短板,就這樣被補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