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微博)10月25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楊艷娜)常言道:“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霜降過后,已是秋末,早晚溫差繼續(xù)拉大,天氣真正轉冷。此時冷熱轉換頻繁,人體機能受影響大,因此要注重保暖潤肺護脾胃,飲食宜清淡,運動量可適當加大。
解放軍第175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高級營養(yǎng)師陳肖蘭表示,此時常有冷空氣侵襲,致使氣溫驟降,根據氣候變化的特點,較之前時節(jié),保暖是此時期的首要任務,防秋燥則是其次。
她強調,該時節(jié)的氣候特點容易加重或誘發(fā)多種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壓、關節(jié)炎、血管病、腦出血、肛腸病等。因此,要特別注意增減衣物,睡前可用熱水泡腳,避免受涼;同時應適當增加運動量,注意休息,切忌過度疲勞;還要合理膳食,多吃新鮮蔬果。
在飲食上宜清補,可多吃些健脾養(yǎng)陰潤燥的食物,比如蘿卜、栗子、山楂、梨、百合、蜂蜜、淮山、小白菜、卷心菜、牛肉、雞肉等,烹飪方式最好以蒸、煮、燴、燉為主,不宜煎炸。同時,少吃如海魚、蝦、冷飲等寒涼的食物。
隨著氣候加快轉冷,不少人一時無法適應氣候變化,出現(xiàn)咳嗽、腹瀉等癥狀,推薦幾款食療供參考:
白果蘿卜粥
蘿卜洗凈切絲,入熱水焯熟備用;將白果洗凈與糯米同煮,待米開花時加白糖,文火再煮10分鐘,拌入蘿卜絲即可。能固腎補肺,止咳平喘。
大棗生姜湯
將大棗7枚與生姜數片煎湯,加紅糖飲用,能祛寒鎮(zhèn)咳。
大棗薏米山藥粥
將大棗8枚與薏苡仁30克、山藥30克煮粥,能治腹瀉。
大棗蔥白湯
大棗7枚,蔥白20克,加水少量,煎煮,于睡前食用,可治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