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 從“天上”走到“地面”
雖然已是一門百年民間工藝,但因剪瓷雕都在廟宇、祖祠、寺院的屋脊上,“遠離”人們的視線,所以一直以來并不像書畫作品一樣為大眾所了解和熱捧。
“剪瓷雕真正成為工藝品,從屋脊走向展覽館,進入大眾視野、為大家所接受還是近幾年才開始的,而且是緣于一次邂逅?!鄙蛘駶苫貞浾f。2007年,現(xiàn)為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的李豫閩帶領學生來到詔安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縣文體局看完關于剪瓷雕的文字介紹后,大家興趣正濃想看實物卻找不到,只能聯(lián)系正在一座廟宇的屋脊上做活的沈振澤,并讓他帶著大家爬上屋頂參觀。“牡丹鳳凰”、“雙龍奪珠”、“牛郎織女”等惟妙惟肖的剪瓷雕讓參觀人員驚嘆不已,而翻墻爬壁也著實讓人費勁。
總不能每次都讓想參觀的人都跟著自己爬墻吧,有沒有辦法把在 “天上”的剪瓷雕搬到“地面”來?沈振澤決定嘗試一下。他找來了竹筐、篩子、木板等材料作為底座,經過染色、補料,按比例做成基本模型,再貼上各種顏色、形狀的瓷片。不久,一個可以搬動的剪瓷雕工藝品就出現(xiàn)在面前。此次革新,為剪瓷雕進入展覽廳、受大眾了解奠定了基礎。
2009年,沈氏家族的剪瓷雕被確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沈振澤兄弟3人也被命名為代表性傳承人。當時,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沈振澤利用一個月的時間一口氣創(chuàng)作了20多個剪瓷雕工藝品供愛好者參觀,并拍攝成圖片放到網上,一部分作品還被送往漳州、莆田參展。四川峨眉山一旅游公司負責人在網上看到剪瓷雕工藝品后,還準備與沈振澤訂購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