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隱:從福州高新區(qū)走出的才女
以覺醒女性身份登上“五四”文壇
在風云變幻的近現代中國文壇,有一位才情出眾卻又命運坎坷的女作家,她名叫廬隱(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
盡管只有短短36年的人生,廬隱卻享有很高的評價,她與林徽因、冰心并稱“福州三才女”。1934年,茅盾在《論廬隱》一文中寫道:“‘五四’時期的女作家,能夠注目在革命性的社會題材的,不能不推廬隱是第一人。”

廬隱祖居。記者 石美祥 攝
旗山腳下 祖居猶存
廬隱,原名黃淑儀,故鄉(xiāng)位于旗山腳下,現為福州高新區(qū)南嶼鎮(zhèn)新聯村嶺東自然村。這個村落距市中心約20公里。
近日,記者探訪了嶺東自然村廬隱祖居。這座老宅不大,隱隱透出舊時官家的氣派。對于廬隱的出生地,一說為誕生于祖居,一說為出生于三坊七巷。
廬隱祖居建于清初,毗鄰明代尚書黃鎬故居,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這處建筑坐東朝西,依次建有門樓、前回廊、天井、左右回廊、主座等,頗有官家氣派。門樓單檐歇山頂,前回廊設有插屏門,左右回廊辟建二開間廂房。主座面闊四扇三間,進深五楹,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周圍磚土封火墻,大門呈八字墻樣式。
廬隱的父親黃寶瑛,光緒年間舉人,曾任湖南省長沙知縣,對廬隱的早期成長影響深遠。
“十幾年前,廬隱的女兒曾帶著母親的塑像回到這里……”日前,廬隱的侄子黃先生(70歲)向記者講述道。如今,經政府部門修復保護,廬隱祖居保存狀況良好。
覺醒女性 高產作家
黃淑儀命運多舛,據傳她出生時恰逢外祖母去世,母親因此認為她生來不祥,將她交由奶媽撫養(yǎng)。后又因母親厭惡,她沒能入學,直至拜姨母為師,才得以啟蒙。13歲時,她考入女子師范學校預科。中學畢業(yè)后,她執(zhí)教于北京、安徽、河南等地。
廬隱。資料圖
1919年11月16日,日本侵略者在福州槍殺愛國學生,引起公憤。旅京閩籍學生組織“福建學生聯合會”發(fā)起聲援,黃淑儀被選為學聯副主席兼《閩潮》編輯。
在鄭振鐸和茅盾的支持下,1920年,黃淑儀以“廬隱”(寓意“隱去廬山真面目”)為筆名,在《小說月刊》上發(fā)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一個著作家》。從此,她以覺醒女性的身份登上“五四”文壇,以白話文撰寫短篇小說、散文、論文和戲劇等作品,內容反封建,思想追求進步。
廬隱寫作勤奮,雖生命短暫,執(zhí)筆歲月有限,卻留下了眾多著作,包括《海濱故人》《曼麗》《象牙戒指》《云鷗情書集》《靈海潮汐》《東京小品》等,堪稱五四時期最為高產的女作家之一。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女作家在現代中國》,將廬隱、蕭紅、蘇雪林等18人并列為重要的現代中國女作家。
文學作品 代代相傳
廬隱與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關系密切。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廬隱結束執(zhí)教生涯,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她接受新思想洗禮,結識恩師李大釗。兩人不僅是師生,更是革命良友。一次,與程俊英聊起廬隱,李大釗感嘆說:“她那頑強的反抗精神,是可貴的,如果用于革命,該多好??!”
1922年廬隱大學畢業(yè)后,仍與李大釗保持密切聯系。1927年,李大釗英勇就義。廬隱冒著生命危險,與李大釗的夫人趙紉蘭一同收殮李大釗的遺體。之后,她發(fā)表了《壯志長埋》《吊英雄》等文章紀念李大釗。
因這段革命歷史,福州高新區(qū)重視挖掘廬隱的“五四”革命精神,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不定期舉辦廬隱作品品讀活動,讓廬隱的革命精神和文學作品代代相傳。
(來源:福州晚報 記者 徐文宇 通訊員 謝暉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