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4月3日訊 據(jù)福州新聞網(wǎng)報道 “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是一座天然環(huán)境優(yōu)越、十分美麗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古建筑是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序》中這樣評價福州以及福州的古建筑。
三坊七巷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這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城市,歷史遺跡眾多。其中,被譽為“里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館”的三坊七巷最負盛名。
一條街就是一段歷史,一塊磚就是一個故事。古老的坊巷格局歷經(jīng)千年,仍然基本保留完整。都說“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在這片僅有40公頃的城市中心,云集了眾多名人故居。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線??偱_央廣記者 潘毅/攝
其中,郎官巷內(nèi)就曾住著我國“精通西學第一人”。百年前,中國近代史上杰出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譯家、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在這條窄窄的小巷中度過了人生最后的時光。
嚴復故居 林鴻杰/攝
1854年,嚴復出生在福州一個醫(yī)生家庭。留學歸國后,擔任北洋水師總教習,培養(yǎng)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
天演論(圖源:福州市博物館)
令人稱道的是,嚴復將英國人赫胥黎的《天演論》譯成中文。這本書鮮明表達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觀點,給中國人敲響了救亡圖存的警鐘。
嚴復像 福建日報記者 游慶輝/攝
面對中華民族的空前危機,他積極倡導變法維新,由他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至今仍在沿用。
嚴復故居 林鴻杰/攝
2021年3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重回三坊七巷,走進了嚴復故居。
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嚴復故居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他與嚴復的故事由來已久,早在擔任福州市和福建省領導期間,習近平就積極推動關于嚴復的研究。1993年至2001年,福州先后5次召開嚴復學術研討會,習近平十分重視、全程關注。
此外,習近平還親自主編了《科學與愛國——嚴復思想新探》一書,他在序言中寫道:“時至今日,嚴復的科學與愛國思想仍不過時。”
嚴復像 鄒家驊/攝
除了嚴復,從三坊七巷走出的歷史文化名人還有很多很多。林則徐、林覺民、冰心、林紓、沈葆楨……他們從深巷中走出,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
嚴復故居展陳 鄒家驊/攝
不過,這片人杰地靈的寶地,也曾面臨被破壞的風險。
1991年3月10日,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三坊七巷林覺民故居開現(xiàn)場會,啟動了整個三坊七巷保護修復的序幕。
三坊七巷 林雙偉/攝
也正是在這次現(xiàn)場會上,習近平同志指出:“評價一個制度、一種力量是進步還是反動,重要的一點是看它對待歷史、文化的態(tài)度。要在我們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護、修復、利用搞好,不僅不能讓它們受到破壞,而且還要讓它更加增輝添彩,傳給后代。”
此后,三坊七巷內(nèi)其他的老房子,也陸陸續(xù)續(xù)被修繕、保護起來,為延續(xù)福建的“根”與“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坊七巷 俞松/攝
如今,三坊七巷不僅是福州市民的驕傲,也是福州名副其實的“城市名片”。行走在三坊七巷,穿梭古今,人們也更加感佩當年城市管理者的遠見和魄力。
三坊七巷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保護好傳統(tǒng)街區(qū),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qū)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chǎn)。”時隔30年,總書記對福州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始終牽掛于心。
三坊七巷 王曉峰/攝
歷史文化遺產(chǎn)不僅賡續(xù)著城市的文脈,更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彰顯著文明的無窮魅力。
三坊七巷 葉誠/攝
這一次,我們跟隨總書記的腳步,在三坊七巷感受這里延續(xù)千年的文脈國魂。期待下一次,繼續(xù)在福州的街頭巷尾中相遇。(來源:福州新聞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