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1月14日訊 據(jù)福州新聞網(wǎng)微信報道 漫步于東街的南側(cè),你也許會被一個高大的石牌坊吸引住目光。牌坊的后側(cè)雕有一聯(lián)——“孝存海闊天高量,義充先憂后樂心”。
牌坊背后這條狹窄的巷弄,就叫作“孝義巷”。
隔絕了巷外的喧囂,步入孝義巷,繁華僻靜僅在咫尺間。
小巷長約400米,最寬處不過三四米,最窄處僅容得下一輛自行車通過。
巷身兩側(cè)均有高大的白墻,腳下的石板路也讓這條小巷增添了一分清幽。
孝義巷原名小石井,“孝義”巷名的由來,民間有多種說法,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一段“讓墻”的佳話。
據(jù)說在宋代,巷中居住著蔡、趙兩戶官家,勢均力敵。蔡家想要擴(kuò)建后花園,要移出墻基三尺,趙家不讓,阻止施工。兩家對簿公堂,相持不下。
蔡家兒子飛書京城,讓在京任禮部尚書的父親打招呼“擺平”趙家。不久,其父回信,要求自家退讓。蔡家兒子依從父命,退墻三尺。
而另一邊趙家有感蔡家的寬宏大量,也進(jìn)行了退讓。于是,雙方互退互讓,讓出一條數(shù)尺寬的巷子來。
蔡家尊父訓(xùn)為孝,蔡趙兩家共讓地為義,孝義巷由此叫響。
當(dāng)然,這只是民間傳說。
史料顯示,在南宋時期,這條巷子有位居民叫陳元宰,他雖是個普通人,但一生行孝義之事,得到眾人夸獎,還被推舉為“臺臣”,因此人們將他居住的巷子命名為“孝義里”。
孝義巷雖小,但無論今時或是往日,它都可謂是地靈人杰。
清代福州“四大書院”的正誼書院,以及鳳池書院——也就是今天福州一中的前身,都近在咫尺。
巷內(nèi)還有不少名門望族,如清代的世進(jìn)士曾暉春家族、熱衷公益事業(yè)的何澤賢家族、以及王慶云的“尚書第”和王仁堪的“狀元府”等等。
經(jīng)過翻新重修,如今的孝義巷成為了一塊現(xiàn)代建筑與古老宅院并存的寶地。時尚的新派建筑林立于此,與白墻灰瓦的古樸質(zhì)感相輔相成。
無論是孝義巷的“讓墻”傳說,還是它留存的文化底蘊(yùn),都啟示著我們,將“孝”“義”,永遠(yuǎn)傳承下去。
這一次,我們在孝義巷,期待下一次,繼續(xù)在福州的街頭巷尾中相遇。
(來源:福州新聞網(wǎng)微信; 文字:蔥茗; 攝影:林鴻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