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0月31日訊 據(jù)福州新聞網(wǎng)微信報道 說起旗汛口。每位福州人大概都不會陌生。
它與東街口、洋頭口、渡雞口一起并稱為“福州四口”,連接著繁華的東街商圈與閑適的仙塔街,車來車往,人潮穿梭。
在這里,我們看見道路旁樓宇的“野蠻”生長,感受小巷里街坊的生活氣息。但旗汛口的名字一直以來都令人好奇。
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背后又有什么淵源呢?
旗汛口的由來,還要從清代乾隆年間說起。
當時,旗汛口與蒙古營一帶曾居住著3000多戶滿族居民,他們也被稱為“旗人”。
當時,八旗駐防福州,以東門大街至旗汛口為軸線,北起湯門,南至水部,匡屋千余間,田園數(shù)百畝,均為滿營駐地。
因為旗人又被稱為旗下人,所以旗下街的名稱也在福州百姓中傳開。
相傳,福州的非旗人在此只許路過,不得居住,旗人在東街與仙塔街的十字路口構(gòu)筑了一座大門,門口有旗兵把守,這里也因此被稱為旗汛口,并沿用至今。
八旗子弟受國家豢養(yǎng),袖手坐食,不事生業(yè)。他們每天在富貴場中過著斗雞走狗,聽戲看花的生活,旗下街一帶因此也成為了舊時的“煙花之地”。
過去的老人常常告誡年輕人,不要到那個地方去,以免貽誤前程。
到了晚清,旗民與漢人開始交往、雜居,五口通商后,福州的商業(yè)街市擴大,不少漢人遷居“旗下街”經(jīng)商開店,使得旗下街的范圍逐漸縮小,住民成分也不斷發(fā)生變化。
如今,旗汛口附近的東大路,曾被稱為光復路。
這個名字曾是用來紀念辛亥革命后,福州成為全國最先光復的城市之一。旗下街的歷史,在這之后也翻開了新的篇章。
古今交融,歷史的邊界不再分明。那些被忽略的往事,埋藏在街巷中、食物里、行人來往的腳步下,見證著這個城市的每個日夜。
旗汛口的紅綠燈前,行人們依舊匆匆忙忙,步履不停。在秋日明媚的陽光里,老福州的故事,仍在繼續(xù)。
這一次,我們在旗汛口,期待下一次,繼續(xù)在福州的街頭巷尾中相遇。
【來源:福州新聞網(wǎng)微信 文字:大王 攝影:林鴻杰 后期:林羽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