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元壽扮演的郭建光經(jīng)典形象。


2004年譚元壽與兒子、兒媳、孫子在福州。
臺海網(wǎng)10月11日訊 據(jù)福州晚報報道 記者10日獲悉,京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譚派藝術(shù)第五代傳人譚元壽先生9日在京逝世,享年92歲。譚元壽生前多次來過福州,本報記者16年前對他進行過獨家專訪,閩劇界多位名家年輕時跟他學(xué)過戲,他81歲時還曾來榕跪拜師叔李盛斌……
閩劇名家40多年前跟他學(xué)戲
1963年,北京京劇團將滬劇《蘆蕩火種》改編成京劇《沙家浜》,譚元壽接下了指導(dǎo)員郭建光這一角色。1971年《沙家浜》被拍攝成電影,譚元壽的“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聽對岸響數(shù)槍聲震蘆蕩”“要學(xué)那泰山頂上一青松”等唱段傳唱全國,他也因“郭建光”一角紅遍大江南北。
閩劇表演藝術(shù)家、閩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林瑛昨天回憶說:“1971年年底,北京組織《沙家浜》表演培訓(xùn)班,當(dāng)時22歲的我和閩劇名演員詹劍峰被推薦參加。記得我們坐了兩天兩夜火車才到北京,譚元壽、洪雪飛等《沙家浜》主演到場為我們授課。詹劍峰學(xué)的是郭建光,我學(xué)的是阿慶嫂。學(xué)成歸來,省實驗閩劇團將京劇《沙家浜》改成閩劇版,對白是京腔,唱段是閩劇方言。1972年我們在東街口省人民劇場連演50多場,場場爆滿。”
閩劇首位“梅花獎”獲得者陳乃春回憶:“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在福州軍區(qū)福建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二團宣傳隊擔(dān)任隊長,曾跟著銀幕上的譚元壽,學(xué)過郭建光的唱段。”
林瑛還記得,后來閩劇《貶官記》赴京展演,年近八旬的譚元壽到劇場看了全本《貶官記》,對該劇給予充分肯定。
譚元壽在榕為何不演郭建光?
2004年10月中旬,福州舉辦“梨園百花春”戲曲晚會,譚元壽率兒子譚孝曾、兒媳閻桂祥、孫子譚正巖一起來榕錄制《定軍山》選段,本報記者獨家采訪了他們。
譚元壽介紹:“從我的太曾祖父譚志道算起,到我孫子譚正巖,一共是七代人,都從事京劇這一行,皆扮演文武老生。”
那次在福州,譚元壽的兒子和兒媳上臺表演了《沙家浜》中《朝霞映在陽澄湖上》選段。記者問譚先生:“你現(xiàn)在為啥不演郭建光了?”譚元壽笑著說:“年齡大了,很多音符太高上不去了。演員有時候要遮丑,《沙家浜》只好讓兒孫們演了。”
譚正巖那年25歲,他遞給記者的名片除了大名外,還有個際軒的小名。他解釋說:“正巖這名字是祖父起的,際軒是我自己喜歡的名字。我10歲開始學(xué)戲,開始心里很不痛快,別人學(xué)鋼琴、聲樂,為什么要我學(xué)戲?作為譚家人,我活得累啊。有時我也想進軍影視圈,或者嘗嘗當(dāng)模特的滋味。”譚元壽卻在一旁表態(tài):“倘若孫子決心轉(zhuǎn)行,我將誓死抵抗。”
81歲來榕跪拜師叔李盛斌
2009年3月,福建省文化廳舉辦“紀念李盛斌先生百年誕辰”活動,特邀81歲的譚元壽來榕。李盛斌8歲入富連成戲劇學(xué)社坐科,18歲出科演戲蜚聲南北,是福建京劇院創(chuàng)始人。譚元壽的父親譚富英是李盛斌的師哥,譚元壽一直叫李盛斌為“師叔”。
李盛斌兒子、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李幼斌還記得,那回譚元壽一到福州就到他家,見到李盛斌遺照,二話沒說就雙膝下跪,將在場的人都嚇了一跳。譚元壽當(dāng)時說:“梨園界是講輩分的,無論你多老、多有成就,輩分不能丟。”
譚元壽為師叔李盛斌百年誕辰題詞“梨園武生之功臣”,還寫了一篇緬懷文章。李幼斌告訴記者:“由于有富連成這層關(guān)系,譚家與我們家有70多年的交情,每次我父親或我從福州去北京,譚家人得知必會邀我們到譚家做客。”
圈內(nèi)人說:“如果要以譚門七代為線索寫京劇史,譚元壽這一章,肯定是最長也最曲折多姿的。”(記者 顧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