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巍巍向記者展示一張薄如蟬翼的宣紙。
讓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紙
臺海網(wǎng)9月6日訊 據(jù)福州晚報報道 “薄如蟬翼千年壽,漫掩高天萬朵云。”這說的是宣紙,一方薄薄的紙,卻承載了千年文化。
“過安堂”是福州一個造紙的堂號,做的是宣紙。除了上海博物館、寧波天一閣、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都指定要它做的修復用宣紙,國內(nèi)不少著名書畫家也來此求紙。
4日,記者拜訪了過安堂的堂主謝巍巍,一探宣紙背后的秘密。
副總轉(zhuǎn)行學做紙
謝巍巍今年50多歲。過安堂的工作室設在鼓樓區(qū)丞相路鳳舞家園,這是老謝自己的家。聊起當初如何與宣紙結(jié)緣,他一開口就謙遜地說:“其實我只學了一點皮毛。”
老謝是福州女婿,17年前辭掉了“有編制的鐵飯碗”,來福州下海經(jīng)商,此后就在福州扎根。轉(zhuǎn)行學做紙之前,老謝曾是一家公司的副總,如今該公司已上市。
“紀錄片《一張宣紙》給我的觸動很大,看到全國各地好紙變少,我想沉下心跟著師傅做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好紙。”老謝說。
老謝的師傅是百年簾師世家傳人程宵春。老謝還比師傅年長幾歲,兩人不僅是師徒,也是好朋友,此前曾在同一家單位上班。
紙簾,一種不起眼的工具,卻在宣紙、皮紙、竹紙等紙張制作中必不可少。它決定了紙的厚薄、質(zhì)地與優(yōu)劣。
國際矚目的漢學泰斗、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饒宗頤在95歲高齡時求紙,他的個人專用紙簾就是老謝師徒制作的。
2009年元旦,紀錄片《一張宣紙》的導演在浙江衢州遇到了打紙簾的程宵春,從此一拍就是4年。老謝也全程跟著走遍了“紙的江湖”,了解了宣紙式微的過程,深受震動,拍攝期間就正式拜師。
“上好的一張簾大約可以撈20萬張紙。”老謝說,紙簾制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技巧。想真正上手打紙簾,程氏祖訓是要跟師學藝至少8年。考慮到老謝當時已40歲出頭,師傅讓他學了打紙簾的流程,而更多的是教他如何辨識紙張制作的原材料和好紙。
不走“捷徑”專心造紙
老謝說,時下,市場上賣的書畫紙、機制紙也都稱為宣紙。古語說“片紙三年”,好的宣紙從備料到完成需要3年左右時間,這正是宣紙千年不腐的秘密。
在這個拼速度的年代,老謝師徒想做的卻是堅守傳統(tǒng)技藝,不走“捷徑”專心造紙。
老謝說,除了好的紙簾之外,“紙張”的材質(zhì)也至關重要。
行內(nèi)有句話叫“一等皮、二等草、三等樹根、四等雜毛”。宣紙中,含皮量越多的,紙張拉力度越好,作品的墨色層次也越豐富。好紙用行話來說叫“能留住筆”,筆畫形態(tài)可在紙上纖毫畢現(xiàn)。
老謝向記者介紹了制作一張宣紙所需要的樹皮與草類。比如,上好的皮料要用安徽涇縣內(nèi)海拔400米左右的青檀,生長期3年的枝條老嫩適中,冬季砍條,經(jīng)過蒸煮、剝皮、浸泡等多道工藝,然后曬攤,任其接受雨水浸潤,日曬月養(yǎng),2年才能成為燎皮;沙田稻草也有類似的制備工藝,8個月后才能成為燎草。
“燎皮加燎草這樣的原料配方,才能造出一張真正的宣紙。”老謝說,現(xiàn)在市面上大部分宣紙用的是龍須草的草漿板做的,為了讓紙張能體現(xiàn)水墨意韻,甚至加了木漿、石灰等,這些紙張過不了百年就可能“粉身碎骨”。
老謝打開一張標注著“古規(guī)小鹿王宣”字樣的宣紙說,這張3米×0.9米的宣紙,前后花了4年時間制作,已絕版了。
他至今還記得一些細節(jié):掌簾者已年逾古稀,為了不間斷操作特意墊了尿不濕。掌簾者帶領11個人抬著紙簾在水槽中左右晃動,一張濕潤的宣紙便有了雛形。隨著紙漿濃度的變化,操作也不斷變化,其中微妙之處無法言說,全憑經(jīng)年累月的手感。

謝巍巍在制作紙簾,它是造紙的關鍵。
想辦一個紙的展示館
隨后,老謝向記者展示了他的宣紙與市面上普通宣紙的區(qū)別。
“這是檀皮含量85%的宣紙,有細密蓬松的云朵花,偶爾可見些微草筋痕跡。”老謝將這張紙使勁揉捏后展開,紙張變得像布一樣柔軟,記者試了一下,一般的力拉不斷。同時,用手指彈或撕開一個口子,紙張都沒有飄出粉末狀灰塵。
剛開始做紙的幾年,老謝沒有收入,只有投入。不過他相信,任何一件事做到極致自然會有出路。慢慢地,過安堂的名聲在行內(nèi)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來福州求好紙。
有一些古書畫修復用紙在老謝師徒手中重現(xiàn)于世,獲得了故宮博物院古書畫修復專家、古書畫裝裱修復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建華的贊賞。
上海博物館2017年起就指定過安堂來做修復用命紙。命紙指的是紙本、絹本書畫裝裱后緊貼紙本、絹背的一層紙,因其與保護畫面有密切關系故稱“命紙”。之后,寧波天一閣、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也紛至沓來。
這些年,老謝還收集好紙,除了各種宣紙外,還有乾隆高麗紙、長汀玉扣紙、江西連四紙等。最近,他忙于重新裝修過安堂的工作室,希望把它打造成小展示館,展示與宣紙有關的工具、材料、流程以及各地好紙,讓大家知道真正的好紙是什么樣的。
(福州晚報記者 雷巖平 見習記者 林雅/文 林雙偉/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