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歲時的許如琛。
臺海網(wǎng)7月19日訊 據(jù)福州晚報報道 記者近日連續(xù)接到長樂和連江讀者的電話,推薦一位不為人熟知的抗日志士——許如琛,希望將這位“一二·九”學生運動骨干的名字,刻上福州抗日志士紀念墻。
據(jù)悉,在80多年前的清華校園,許如琛的名字廣為人知,有“清華女神”之譽。
出身著名海軍世家
1917年,許如琛生于福州著名海軍世家——長樂琴江村帥正街許家。
許家本是遼東人,祖上跟隨努爾哈赤起兵,被編入“老四旗”。皇太極時,“老四旗”中的漢人被編成“漢八旗”。許家后人許義起隨順治進關,南征北戰(zhàn),最后駐扎北京。康熙十三年(1674年),福建耿精忠起兵叛亂。康熙十五年(1676年),許義起隨清軍入閩平亂,后定居福州。
雍正六年(1728年),清朝在長樂琴江建立了南方第一個水師旗營——三江口水師旗營,許如琛祖輩由此從福州城內(nèi)移居琴江,家族連續(xù)八代皆出海軍精英,參加了1874年赴臺驅(qū)日、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zhàn)、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zhàn)、1900年抗擊八國聯(lián)軍海戰(zhàn)和抗日戰(zhàn)爭。
抗日學生運動骨干
許如琛自幼聰穎過人,學業(yè)優(yōu)良。1934年,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她是學習尖子,又能歌善舞,被公認為清華才女,不少清華學子將她稱為“清華女神”。
許如琛還先后擔任學生會游藝委員、主席。當時國難深重,許如琛投身抗日活動,并成為“一二·九”學生運動骨干。
“一·二九”學生運動,又稱“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shù)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許如琛參與發(fā)動并組織清華學生參加抗日示威游行。12月12日,她又參與組織北平學生舉行第五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綏遠抗戰(zhàn)”“各黨派聯(lián)合起來”等口號。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一次大規(guī)模學生愛國運動。
許如琛還帶著同學參加了1935年“一二·一六”和1936年“三·三一”“六·三一”“一二·一二”等北平學生愛國救亡運動示威游行,不避危險,號召大家起來抗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