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級”調控
護好水色與安全
除了“戰(zhàn)時”積極研判、迅速應戰(zhàn),在平時,科學調度系統(tǒng)是個合格的“管護員”,用靈動的“眼腦手”,為水多水動護航。以西湖公園為例,這顆城中心園林明珠的湖體水位,已實現“厘米級”精準調控。
“閘內實時水位4.99米,低于下限水位,請及時做好水位調控。”“短信來了,我先對接。”“放心,已經關閘保水了。”記者看到,從收到預警信息到按需保水,前后不過幾分鐘。
市城區(qū)水系聯排聯調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樣的高效率,除了各工作人員的密切配合,“眼、腦、手”功不可沒。通過西湖上下游的3處“眼”,“大腦”不斷收集、分析、處理,最終給湖體定下高于5.5米、不超過5.6米的水位區(qū)間,確保其水多水動。
所謂“厘米級”調控,就是在這10厘米的區(qū)間范圍“跑動”。低了,水景觀不佳;高了,水會漫至開化嶼處的步道,易產生安全隱患。
經“眼腦手”不斷磨合優(yōu)化,眼下,涉及數據采集、精準調控、水位預警等細節(jié)的西湖水位日常調度方案已全面形成。結合“大腦”研判,白天,水體會保持在5.51米至5.57米的最佳景觀水位;到了傍晚,水位會降至5.5米左右,讓水體適時“沉淀”,白天再通過生態(tài)補水,加強水體交互,讓水色更靈動。在此期間,水位任何異常變動,都能被“眼”實時監(jiān)控,必要時發(fā)出指令,提醒值守人員及時處理。
在重要水體“厘米級”調控的同時,聚焦水多水動目標,福州市還建起“納潮引水為主,泵站調水為輔”的自然生態(tài)補水模式。每日,通過“眼、腦、手”配合,可向城區(qū)引清水1650萬立方米,內河水位平均抬高1.2米至1.8米,主要內河流速達0.2米/秒以上。
全要素建檔
串起全域“水數據”
除了對已有庫、湖、池、河、閘、站等要素的統(tǒng)一管控,“智慧大腦”的“腦容量”還在不斷擴充,結合城區(qū)水系治理、四城區(qū)排水管網排查及改擴建工程,讓更多涉水要素“入腦”。
左側,是浮村片區(qū)琴亭路污水管網修復前的景象,滲水、錯縫等“病灶”明顯;右側,經紫外線光固化修復后的管道,已是平滑順暢。中心大屏上,管網的基本資料、“術前術后”視頻等信息一目了然。
“這些‘健康檔案’都是隨著管網排查修復的推進,一點點接進來的,現在入庫量有1740公里。”市城區(qū)水系聯排聯調中心負責人介紹,管網的健康,與治污、防澇息息相關,2017年7月,福州市全面啟動四城區(qū)排水管網排查及改擴建工程,這也是全國首例全市區(qū)域范圍同時開展排水戶排查建檔、排水管網修復建檔的工程。
今年是3年計劃的收官年,目前,2522公里的排水管網已排查完成,已修復2383公里,剩余部分將在9月30日前全面完成。這些剩余管網的“健康檔案”,也將陸續(xù)“入腦”,和加快構建的城區(qū)水系智慧水務系統(tǒng)一起,讓“眼更明、腦更靈、手更巧”,為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安全、生態(tài)的榕城水色護航。(福州日報記者 孫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