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坪崗嶺高處,紅軍烈士墓肅穆整潔。
臺海網(wǎng)5月28日訊 據(jù)福州晚報報道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在經(jīng)由古驛道前往降虎村的路上,不少人的腦中會浮現(xiàn)出這類描繪山林美景的古詩句。
降虎村因降虎寨而得名,藏于晉安區(qū)宦溪鎮(zhèn)的層層山巒中,其森林覆蓋率接近99%。這里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追溯至1058年,是動蕩年月里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商賈學(xué)子北上途經(jīng)之處。
悠悠千載,無數(shù)故事。許多人一眼愛上它,流連忘返。近日,記者探訪古道、古寨、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追尋降虎村的古今傳奇。

▲古樸精致的“問石臺”民宿。
千年古驛道
貧寒學(xué)子追夢路
24日,“晚報巡村”記者組一行來到降虎村。從古驛道遙望布滿藤蔓青苔的古寨門,頓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之感??邕^寨門,風(fēng)景陡變。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一家雜貨鋪的主人靜靜守在店里,一條大黃狗在空地上打著瞌睡。
“寨子前后兩道門,以及這一圈圍墻,基本都是古物,有不少宋磚。”降虎村黨支部書記龔勝自豪地講起村莊的歷史。這里初名云漈關(guān),海拔500多米,群山連綿,云霧如瀑,后更名為降虎寨。相傳一虎中藥箭,求助嶺上僧,僧為其去鏃,虎痊愈,遂相隨。降虎二字由此沿用至今。
解放前,降虎寨是福州北面的重要門戶。龔勝解釋說,古人自福州城中出發(fā),沿驛道一路向北,行至降虎寨所處的隘口,恰是午餐時間。人們疲憊不堪,就在此休憩用餐。
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官府在隘口修建山寨,供行人住宿休息。此后,商販自行聚集,漸成圍寨村落。
除了貨通南北的商人,昔日古驛道最常迎來的,是北上趕考的學(xué)子。福州古時水路通達,家境優(yōu)渥的學(xué)子可以乘船北上趕考,而寒門學(xué)子只能一步一步地跨過崇山峻嶺,向北逐夢功名,驛道、驛站是他們最安全的路線。
“身披月帶汝不夸,多數(shù)做官不顧家。官家不如農(nóng)家好,早出耕田晚回家。”龔勝向記者展示了搜集來的一批村中山歌,用福州話讀來朗朗上口,對仗工整。村中老人說,山歌多為寒門學(xué)子所留,訴說著學(xué)子和旅人行路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