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巧】
研發(fā)新型生態(tài)魚缸
產業(yè)融合“創(chuàng)”出新天地
走在金魚小鎮(zhèn),除了一尾尾金魚令人賞心悅目,一個個精巧的金魚衍生品也讓人心動不已。
金魚缸里云霧繚繞,缸內的水深不到20厘米,假山奇石、綠植苔蘚像盆景一樣呈現在開放式的魚缸內。上有翠綠的植被,下有美麗的金魚,好一幅立體山水魚戲圖。
“這種新型生態(tài)金魚缸可以幾年不用換水,還能增加室內負離子含量。”潘國誠介紹,疫情期間的網絡銷售讓養(yǎng)殖戶跟客戶的溝通更密切了,不少人反映想買魚,但又擔心不會養(yǎng),或者沒器皿養(yǎng)。大家在想,為何不發(fā)明一種“懶人魚缸”,讓消費者買回的不僅僅是金魚,更是一種輕松愜意和一道怡人風景。
怎么讓這個美好的設想變成現實?楊小強帶領的技術團隊再次不負眾望。
養(yǎng)金魚,最麻煩的就是換水。如果能實現缸內水體自循環(huán),換水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技術團隊研究發(fā)現,大部分金魚排泄物可通過凈化系統(tǒng)進行降解,唯有氮、磷兩種元素很難分解,對水質造成影響。
“為何不變廢為寶?”潘國誠靈機一動,氮、磷對植物來說是很好的肥料,為何不在魚缸內種上綠植,形成一個微型生態(tài)系統(tǒng)?技術團隊的指導結合潘國誠多年的經驗,自體循環(huán)半開放式生態(tài)金魚缸順利面世。
為了讓生態(tài)缸內植物能夠正常進行光合作用,缸內裝有模擬陽光燈帶,缸的頂部還設有自動噴淋裝置,定時給綠植噴水,廢水中濾出的氮、磷元素正是通過這個渠道進行釋放。
“金魚目前暫時斷貨,但生態(tài)缸的銷量持續(xù)攀升,帶動其他金魚相關產品的熱銷。”潘國誠說,目前,福州金魚除了成魚和魚苗銷售,還興起飼料生產、配套產品研發(fā)生產等相關產業(yè)。
行走在朝氣蓬勃的金魚小鎮(zhèn),隨處可見“金魚”元素。占地數百平方米的金魚科普文化館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原生態(tài)的竹木內飾古樸自然。“金魚小鎮(zhèn)將打造成以金魚元素為核心的多元化綜合旅游基地,游客可在這里了解福州金魚的‘前世今生’。”對于未來,潘國誠充滿信心,一二三產融合的福州金魚全產業(yè)鏈正啟動引擎、蓄勢待發(fā)。(福州日報記者 張笑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