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顆“串珠”精雕細琢
在這次整治中,東二環(huán)沿線提升6萬平方米、新增2.6萬平方米綠地,并生成18個街邊小公園、13個林蔭停車場,其中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街邊公園5個。位于和源居門前占地約8000平方米的小公園就是其一。
呼吸著雨后新鮮的空氣,和源居住戶林依姆行走在公園青灰色的游步道上,心情格外舒暢:“每天都要走上好幾遍,鍛煉鍛煉腿腳,也透透氣,天氣好還可以坐著曬太陽。”園內(nèi),兩座休閑廊架兩兩相望,花木扶疏,30多套的休閑椅凳的擺設(shè)看似隨意,實則傾注了匠心。自小公園落成后,這成了林依姆生活中的“幸福感”之一。
在此之前,這里是封閉式綠地,居民無法進入、逗留。打開林下空間,讓居民走進去、停下來,這樣“享綠”的理念貫注在18個精雕細琢的街邊公園內(nèi)。
借鑒水系串珠的理念,這18個小公園連點成線,串珠成鏈,彼此通達,甚至和沿線的化工河、鳳坂河等水系串聯(lián),市民可通過林蔭綠帶下的慢行系統(tǒng),游走在各個串珠公園之間。

“街邊有綠蔭,就像豎起一道生態(tài)屏障,隔絕了粉塵和噪音。外面車水馬龍,小公園內(nèi)歲月靜好,既互不干擾,又可自由‘穿越’,這樣動靜結(jié)合的理念,值得點贊!”市民陳先生點贊。
在五里亭立交橋的串珠公園內(nèi),仿制的“五里亭”已經(jīng)落成,高翹的檐角、朱紅的亭柱,高度還原福州古代東郊的送別長亭。據(jù)晉安區(qū)園林中心相關(guān)負責(zé)人介紹,古時,福州人出東郊,都要在這里送別,但隨著歷史演變消失了。為了重現(xiàn)當?shù)氐涔屎蜌v史底蘊,結(jié)合街頭小公園建設(shè),特地進行原址重建。市民在五里亭內(nèi)休憩,還可以欣賞周圍的200株正值花期的福建山櫻花,置身花海景觀之中,體會古代攀花折柳送別的氛圍。
“我們在首開融僑尚東區(qū)、和源居、五里亭立交橋、金暉新村、鶴林路口時代春秋附近打造了5個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街邊公園,歡迎市民就近盡情享綠、賞綠。”晉安區(qū)園林中心相關(guān)負責(zé)人介紹。(記者 朱榕/文 鄒家驊/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