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2月28日電 前方有“白衣天使”,后方有“紅衣衛(wèi)士”。疫情中,志愿服務的接力棒在新生代力量中傳遞。“90后”心理咨詢師成為公眾的“解憂樹洞”,一群大學生成為疫情中的逆行者,“00后”女孩當起一線醫(yī)護人員孩子的義務家教……他們說,在眾人的庇護下成長,現(xiàn)在輪到他們來撐起一片天地。
“我愿成為大家的解憂樹洞”
“我感到很無助,該怎么辦?”像此類的求助電話,“90后”心理咨詢師許坤金近期接到不少。不管是來自哪里的陌生號碼,他都來者不拒。
醫(yī)學院應用心理學畢業(yè)的許坤金,看著不少師兄師姐上抗疫前線,也按捺不住想要獻出一份力。隨著心理危機干預在線上展開,他通過福建省總工會、福建心理咨詢師協(xié)會、共青團福州市委員會等多渠道報名,將私人電話開放成公益熱線,只為給更多的人送去幫助。
“疫情壓力之下,情緒的體驗更加敏感。”許坤金有時一天接到七八個來電,甚至在夜里一聊就是兩個小時。
一次,一個來自武漢的求助電話讓許坤金打起十二分精神。一段時間的心理干預后,當他收到對方的回信,說開始重新為自己未來規(guī)劃時,他覺得,“雖然只能通過聲音或文字溝通,但可以感受到,隔離了距離并沒有隔離愛。”
“專注傾聽、適當共情是心理疏導中最有效的方法。”許坤金認為,能夠傾聽大家的苦惱,受到信任,是他的“耳福”。
他們,也是“最美逆行者”
做過超市倉庫的分揀員,當過食品加工廠的搬運工,在社區(qū)門口值班站崗……葉鍵和他的同伴們成了“全能志愿者”。
這時候,葉鍵本該在加拿大開始大三新學期。由于疫情,他的假期延長了。22歲的葉鍵看到共青團的志愿招募消息后,沒多想便報名了。從大年初四起,他和幾位志愿者形成一個小分隊,參與到抗疫服務中。
那段時間,超市后倉每天都積壓著處理不完的訂單。志愿者們參與到分揀包裝的流水線作業(yè)中,由于人手緊缺,只能馬不停蹄。“看到其他員工那么敬業(yè)賣力,就怕自己動作慢耽誤了。”葉鍵說。
“為社會盡綿薄之力,內(nèi)心很滿足。”葉鍵告訴記者,他還有意外收獲,學經(jīng)濟學的他在實踐中了解商超的銷售模式和理念,也結(jié)識了一群“戰(zhàn)友”。
由于在一線的感同身受,葉鍵自掏腰包購買消毒水送往社區(qū)。近日,隨著復工增多,他結(jié)束了幫工服務,但又張羅起另一件事——籌集口罩,捐給仍缺口罩的醫(yī)院內(nèi)科以及需要的人。
“只要我會的都能傾囊相授”
為一線醫(yī)護人員子女愛心幫教,學校志愿招募群很快滿員了。“00后”女孩陳雨虹是福州大學大二學生,第一時間擠進了學校志愿招募的千人大群。
她告訴記者,一對一幫教的背后其實集合了眾人的力量,志愿者們常在群里討論教學方法、分享學習資源、解答難題。陳雨虹說:“雖然我不是職業(yè)教師,但只要我會的都能傾囊相授。”
為學生視頻上課時,陳雨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幫教對象是一位暫住在親戚家的六年級孩子,爸爸前往武漢金銀潭醫(yī)院支援,媽媽也是一名醫(yī)護人員,報名參加了另一項志愿服務。小女孩的堅強懂事觸動了陳雨虹內(nèi)心,“醫(yī)護人員堅守一線,他們的小孩也做出很多犧牲,我不僅要好好教,也要在這段時間里好好陪伴她。”
曾經(jīng)夢想著當醫(yī)生的陳雨虹覺得,這是離夢想最近的一次。她說:“真切感受到愛在社會中傳遞,這次活動給了我很多啟示。”
“很欣慰看到,疫情中這些年輕的力量都積極踴躍地參與到社會的志愿服務中。”共青團福州市委員會副書記鄧玉峰說,“他們的行動,對接到社會和一線醫(yī)護人員需求的同時,對于自身成長,也是一次歷練。” (記者 鄧倩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