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源潮格村古厝變身潮格書院。
修繕古厝,添生氣;變身書院,增人氣;引資開發(fā),聚財氣
臺海網(wǎng)12月20日訊 據(jù)福州晚報報道 “搓糍齊搓搓,年年節(jié)節(jié)高……”近日,在羅源“尚書故里”——起步鎮(zhèn)潮格村,老少三五成群,踏著青石板,沿著青磚黛瓦,走進了由古厝修繕而成的潮格書院,或在書房里看書,或在書法班上揮毫,人人各得其樂,傳出了歡聲笑語。
潮格村因唐代吏部尚書倪振隨羅源灣海潮至此定居而得名,又因“鎮(zhèn)村之寶”——唐宋至明清古民居20多座而聞名。如今,這些古厝正迎來新生,變身潮格書院、國學館、村文化活動中心以及鄉(xiāng)村民俗文化館。

羅源潮格村的古厝“三策堂”。(資料圖)
引資開發(fā) 讓古厝“活”起來
潮格村是千年古村落。在唐朝時期,這里是羅源最風光的地方、最繁華的商品流通交易區(qū)。這里也留下了唐宋至明清的20多座古厝,皆土木結構,青磚黛瓦。
“古厝是我們村里的寶貝,可隨著歲月日漸老舊,如果不保護和開發(fā),就太可惜了!”潮格村村委會主任董冰晨告訴記者,他們正在摸索一條“古厝新生”的道路:修繕古厝,打造潮格村特色古厝文化,走鄉(xiāng)村文化旅游之路。
那么,如何讓這些古厝“活”起來呢?
在潮格村,唐朝吏部尚書倪振故居歷史最悠久,但日漸破敗,厝內(nèi)正廳已成危樓。董冰晨說,從去年開始,倪姓村民紛紛出資,對倪振故居進行修繕。“連江三落厝的開發(fā)模式,也讓我們找到了方向。去年底,我們引進了一家旅游企業(yè),計劃對閑置和荒廢的古厝進行保護開發(fā)。”董冰晨進一步表示,根據(jù)規(guī)劃,修繕后的一部分古厝將發(fā)展特色民宿,一部分將打造鄉(xiāng)村民俗文化館,吸引更多游客,從而打響“潮格三寶”品牌——古厝,“尚書肉”(古法烹制的五花肉),“肩頭坪”(羅源非遺項目)。

在潮格書院,羅源縣的名師在給農(nóng)村學生上公益課。
變身書院 讓國學“潮”起來
潮格村還是董仲舒后裔村,尚學之風綿長。村內(nèi)現(xiàn)存數(shù)量最多、建造最為精美的古厝,是董氏一門12個兄弟所建的13棟宅院(明清建筑),稱作“三策堂”。
據(jù)史冊記載:西漢儒學家董仲舒應武帝之咨詢,作對賢良策,后人謂之天人三策,并以“三策”作為董氏的堂號。厝內(nèi)可見“望眾鄉(xiāng)評”“耕讀傳家”“文魁”“武魁”等牌匾,無不彰顯尚學之風。
“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耕讀傳家’的家風也要傳遞下去。”董冰晨告訴記者,去年底,“三策堂”保存最好的一座古厝,被改造成了潮格書院及村文化活動中心。
從今年10月13日開始,潮格書院成了羅源送教進村項目的首個教學服務點。每周,這里都會開設公益課堂,由縣里的名師給農(nóng)村學生講授具有羅源本土特色的國學。
公益課堂已連續(xù)舉辦10期,第一次只來了10多名學生,經(jīng)過口碑發(fā)酵,最多一次來了60多名學生,甚至周邊村的學生也慕名前來。
“在古厝學國學,感覺很特別。我覺得我們更熱愛傳統(tǒng)文化了。”學生鐘梓涵說,她和一些同學約定,輪流穿漢服來上課。村民董碧霞成了志愿者,每堂課都在場充當老師的“臨時助手”。“有的孩子原來很內(nèi)向,來上課后也敢舉手回答問題了。”董碧霞見證了村里孩子的變化。
(記者 鄭瑞洋 通訊員 黃益輝 肖丹 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