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2月17日訊 據(jù)海峽都市報報道 福州倉山區(qū)樂群路的石厝教堂,本周進入一年中最美的季節(jié)。百年銀杏和百年教堂的組合,在金黃色的銀杏樹葉以及藍天的映襯下,帶來清新浪漫的歐陸風情。
和往年不同的是,石厝教堂修繕后,四周變成了百年前的模樣,想拍攝它的市民,不用再扒門縫。白色的石柱,黑色的鐵藝欄桿,石厝教堂的身姿不再遮遮掩掩。今天的《談天說地》,就讓我們來了解福州冬季這最浪漫的景點。

圍墻改圍欄 合影不再扒門縫
以前,拍攝石厝教堂冬景,市民需要一定的運氣——因為石厝教堂開放的日期屈指可數(shù),而且只有南側(cè)用廣角鏡頭,才能拍出教堂和古樹同框。在關(guān)門的情況下,不少游客只能在鐵皮門上扒門縫,將鏡頭探入院落內(nèi)拍照。
而今年,石厝教堂的水泥圍墻和鐵皮門都拆除了,改成了通透的圍欄設(shè)計。這個設(shè)計和一百多年前的石厝教堂周邊景觀一致。教堂破損的玻璃全部被更換。教堂四周的土路,變成了石板路,周邊還鋪就了灰色的經(jīng)過打磨的小石子,以烘托安靜的氛圍,同時具備透水功能。
石厝教堂上一次大修,是2012年。今年,是倉山區(qū)煙臺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qū)改造指揮部負責修繕。施工人員為了石厝教堂醉美冬景,留下三個“彩蛋”:一是,教堂南側(cè)的管理房,發(fā)掘出百年前的圍欄立柱;二是,正門前水泥斜坡,經(jīng)過清理,百年前石臺階得以顯現(xiàn);三是,教堂前發(fā)掘出正方形石構(gòu)件,疑似教堂的柱礎(chǔ),具體作用還在考證。

這棵百年銀杏 藏著哪些故事
石厝教堂的主角,當然是銀杏樹。
在“福州老建筑百科”網(wǎng)站上,有著石厝教堂前世今生的記錄。
它于1856年開始由僑居福州的英國人集資籌建,1862年落成,是哥特式建筑。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就有攝影師拍攝石厝教堂,這些老照片,大都珍藏在英國大學的圖書館。
從老照片中可以推斷,百年銀杏樹種植的時間,是在1870年到1890年之間,不僅晚于教堂的落成,也晚于教堂圍欄的修建?;蛟S是煙臺山獨特的小氣候,經(jīng)過130年以上的生長,石厝教堂的銀杏樹,成為市區(qū)最搶眼的百年銀杏。它也被掛上了一級古樹名木的牌子。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株雌性的銀杏樹,距離它數(shù)百米處,是福州第十六中學,校內(nèi)曾有一株雄性銀杏樹,和石厝教堂銀杏依依相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