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山寺的寺門前,有一條長約一千多米、彎曲的池塘,俗稱超山塘,塘里碧波蕩漾,宛如玉帶橫腰。過去,為方便過往的群眾和僧人,這里建有兩座石橋,其中一座橋墩四門,石切基座。橋板上刻有“大明正德十二年(即公元1517年)春三月吉日,住持如圓重建。”的字樣,這座橋就是超山橋,初名坐椅橋,又名四門橋,為上街六橋林氏第六世祖林安世捐資所建。另一座則是塔橋。


過去,超山橋的橋旁原有一座鎮(zhèn)橋塔,過橋不遠有一座山,多巖石,俗稱磹山。它與超山南北對峙,宛如兩片門扉,鎖著貫穿的溪流,《閩都記》所謂的石門山,大概就是指此。在磹山北麓與寺隔溪相望之地,這里還保留有三座超山寺歷代僧眾的葬骨塔,而關于超山寺在當?shù)氐挠绊?,由于記載不詳,我們已難以考證,我們只能依稀從寺志記載中得知,超山寺的歷代住持大多善長行醫(yī)、武術,其中不乏精通中醫(yī)的僧醫(yī),常為附近的村民和香客進行義診。

如今,我們所見到的這座超山寺,為修葺一新的新廟,而關于它的歷史、它的古韻,我們只能從寺院內(nèi)外為數(shù)不多的宋代佛像石刻、巨型石槽中去回味、去觸摸。

冰冷的石頭,越數(shù)百年而沉默如斯,只留下鐵畫銀鉤的墨痕,在光陰中婆娑和輪回。對于超山寺,對于超山寺眾多的僧眾而言,生活就是一道禪,他們在這里潛心修行,在深山鬧市中,與我們始終相隨。
(來源:“閩侯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