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7月28日訊 據福州晚報報道 年初,連江溫麻歷史文化街區(qū)的首座古厝——陳家大厝對外開放,另外6棟古厝將于月底完成主體工程,包括當地歷史最久的明代古厝——游家大院。
曾經,歷經400多年風風雨雨,丹陽三落厝日漸衰敗,無人問津;如今,三落厝“山泉入宅、宅內有河、河中有房”的盛況再現,游人如織。
連江是如何讓古厝實現新生的呢?近年來,這座千年古邑找到了“進退之方”:溫麻歷史文化街區(qū)兼具城市名片、城市記憶、旅游景觀和文化商業(yè)改造等不同類型,丹陽三落厝則是社會資本和活態(tài)保護與運營的結合。

溫麻歷史文化街區(qū)陳家大厝。 王成耀 攝
溫麻歷史文化街區(qū):知名專家護航 邁向古城復興
原本,陳家大厝等古厝屬于舊城改造范圍。
如何保護古厝呢?去年,連江放棄原先的改造方案,加快古城保護,精心打造溫麻歷史文化街區(qū)——魁龍坊、天王前街、上林街、王步街,又稱為“三街一坊”,總面積276畝。
新思路——“舊城改造”邁向“古城復興”。為傳承連江的文脈,連江編制古城復興規(guī)劃,對街區(qū)的歷史文化進行梳理匯編,對古建筑進行普查、建立檔案,讓古建筑擁有自己的“履歷”和“身份證”。
“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本書。”參與街區(qū)文史收集的張振英告訴記者,連江縣編輯出版《連江古民居》和《連江縣不可移動文物》,將古厝民居和歷史文物系統(tǒng)性修編成冊。
新機制——群策群力、專家護航。為讓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連江聘請國內知名建筑領域專家作為政府顧問,指導規(guī)劃;同時聘請古建筑專家為技術顧問,現場“對癥下藥”。
新方法——“修”有古法、“拆”有章法。為讓古建筑保留古風,連江古建筑修復堅持“一座一議”,既要保留原有風貌,又要放棄不協(xié)調的后期建筑。
修繕陳家大厝時,20名工人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用手工方式將后期民房“搬”走;破損嚴重的游家大院,采用不落架、墩接等方式,修舊如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