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園林,宜居品質不斷提升
流花溪,美如其名。
讓綠道給你當導游,美景看得更通透——橋下流水潺潺,碧波蕩漾;岸上花團錦簇,春意盎然;棵棵古榕樹遮天蔽日,樹下綠草茵茵;香積寺前花開花落,新新亭畔云卷云舒……目光所及之處,儼然是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
“在這里,我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幸福感、獲得感的含義。”住在不遠處紅樹林小區(qū)的張福生,和老伴從江西老家來福州帶孫子,對家門口的生態(tài)福利贊不絕口,“早、中、晚,我們一天起碼要來兩三趟!”
事實上,流花溪曾經(jīng)臟不可近、臭不可聞。內河治理過程中,流花溪沿岸新增步道9公里,綠化17萬平方米。“流花溪相比其他河道,岸上比較寬闊,我們利用場地優(yōu)勢,設置了一大片草坪和兒童活動區(qū),打造趣味林下活動空間,還保留了香積寺等古建筑和樹齡近千年的甲天下榕,增添了流花溪的文化韻味,形成榕樹休閑圈。”福州市水環(huán)境建設開發(fā)有限公司董事長方祥輝介紹說。
把山、水、林、田、湖、草當成一個生命共同體,用園林的手法打造城市生態(tài)肌體,一個個“流花溪”舊貌換新顏。登高瞭望,整座城市也變成了綠意濃濃的大園林。
近年來,福州市通過將園林綠化建設與山體修復、內河治理、垃圾治理等統(tǒng)籌推進的策略,實現(xiàn)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效改善,城市宜居品質不斷提升。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建成區(qū)綠地率達41.69%,建成區(qū)綠化覆蓋率達44.92%,15個生態(tài)公園遍布城區(qū)。同時,以沿岸濱河綠道為“串”,以有條件、可拓展的塊狀綠地為“珠”,在內河沿岸建設了一大批串珠式公園綠地,目前已建成串珠公園168個,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
福州綠道之美,不僅美在顏值,還美在內涵——對山體、水體等原生態(tài)的細心呵護。
福州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助理、景觀所所長王文奎介紹,以福道為例,采用的鋼架鏤空設計既保護了公園山體的原生態(tài),又給步道下的植物最大的生長空間,棧道橋面的縫隙控制在1.5厘米以內,在滿足輪椅通行的基礎上,不妨礙下方的植物吸收陽光雨露。而主體鋼桁架采用的鍍鋅材料,可以50年不用保養(yǎng),擁有70年使用年限,最大限度減少了施工對原生態(tài)的影響。
挖掘文化內涵,滿足市民多層次需求
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福州綠道帶來的生態(tài)之福,不分年齡大小,無論居住何地,人人可享。即使是靠輪椅出行的老人、躺在嬰兒車中的孩子,也能在綠道上親近山水,來一次“森呼吸”——王文奎介紹說,福道的設計充滿人性化的考量,雖然繞山體蜿蜒而上,但坡度只有8度,每前行16米,高度只上升1米,人走起來十分輕松,推輪椅、嬰兒車上山也不累,能滿足不同人群休閑、健身、游覽的需求。
綠道也是幸福道,而幸福不止于生態(tài)。休閑、健身、游憩、科普、文化體驗等多元化功能,沿著綠道走到了市民身邊。
在福州城區(qū)面積最大的城市公園晉安公園,有一條從北向南、長約10公里的生態(tài)步道,沿線布局了水岸核心區(qū)、濕生植物科普展示區(qū)、童夢樂游區(qū)等不同主題區(qū)域,為不同年齡層人群提供了多樣化的休閑方式。尤其是利用智慧公園系統(tǒng)開展的科普教育,能讓游客在游玩的同時置身于科普知識講堂,備受贊譽。
此外,晉安公園還充分挖掘地方歷史文化內涵,融入朱熹講學、宋代古井群等文化元素,彰顯文化底蘊,突出當?shù)靥厣?。置身園內,仿佛跋涉百年的文化大觀園。公園還提供書吧氧吧書畫教學的文化靜修地,設有大型舞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讓市民走一條綠道,可享生態(tài)、文化雙重幸福。
幸福的綠道,越走越長——2019年,以“環(huán)山、傍水、通公園”為總體思路,福州將力求再建設50個串珠公園、增加濱河綠道100公里。按規(guī)劃,福州綠道未來可無縫連接公共交通體系,讓市民更便捷地走進綠道、親近自然,用全新的綠色空間,開啟有福之州的幸福宜居的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