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鰲峰坊古意盎然。記者鄭帥 攝
煙臺山:文化內(nèi)涵豐富
5日,在倉山煙臺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qū),市民帶著家人漫步倉前,感受煙臺山別樣的文化內(nèi)涵。
亭下路古色古香的石板路、富有歷史厚重感的各式磚瓦建筑、年代感十足的各類招牌陳設,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賞、合影留念。不少歷史建筑也打開大門,邀請游客入內(nèi)一探究竟。
在紅色特工陳氏兄弟故居前,市民吳先生帶著兒子認真閱讀標牌上的內(nèi)容,向他解釋當年的歷史。“我關注煙臺山很久了,前幾天聽說開街了,春節(jié)特地帶著家人過來游玩。這里許多建筑都保留了清代、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雖然現(xiàn)在沒有完全建好,但未來的面貌值得期待。”吳先生告訴記者。
有著400多年歷史的羅宅占地800平方米,由包括14名非遺傳承人在內(nèi)的全省62名工匠,以18個月時間完成修繕,做到“修舊如舊、創(chuàng)新活用”。5日下午兩點,羅宅剛剛開放,前來觀賞的市民便擠滿了大廳。“羅宅把現(xiàn)代元素和古代建筑融合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市民呂先生說。
蒼霞:復古文藝顏值高
改造后的蒼霞特色歷史文化街區(qū)東起臺江路、西至支前路、南連江濱路、北靠三捷河,不僅修復了眾多近代以來的建筑,還新添了不少文藝打卡景點,顏值大大提升,不少市民以及外地游客慕名而來,更有一些攝影愛好者扛著相機來采風。
5日,市民陳女士和家人來到蒼霞游玩。來到街口,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幾只憨態(tài)可掬的卡通動物。“媽媽,這是我最喜歡的布朗熊了,我要和它合影!”陳女士的女兒樂樂高興地說。
走進中平路,各色商鋪錯落有致。修復后的南方日報社舊址、中平旅社等建筑門口,有不少市民駐足拍照。
“我很喜歡老建筑,前幾年專門來這里拍攝中平旅社的照片。今天過來看到修復后的中平旅社,覺得很開心。一路走來,我發(fā)現(xiàn)這條路保留了很多老臺江的歷史和記憶。這里復古又文藝,肯定會成為熱門‘打卡’點。”陳女士激動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