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農戶在鹽池縣的基地內采收白蘿卜。
臺海網10月16日訊 最近,福州籍企業(yè)家李克海正忙著辦理寧夏銀川市閩寧鎮(zhèn)白蘿卜產業(yè)園土地流轉事宜。明年開春,這里將種下2000多畝白蘿卜,“5年內,這里的10萬畝土地都將種上白蘿卜,有望帶動一萬多名當地貧困戶走上增收路。”李克海說。
產業(yè)協(xié)作一直是閩寧協(xié)作的重頭戲,是幫扶機制從“輸血”升級到“造血”的關鍵。去年,李克海帶著他的白蘿卜,相繼來到寧夏固原市原州區(qū)、吳忠市鹽池縣、銀川市閩寧鎮(zhèn),開始打造“白蘿卜王國”。
“蘿卜大王”赴寧夏
助力精準扶貧
李克海是福建宏達盛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有一個綽號叫“蘿卜大王”,種了18年蘿卜,這一次他把蘿卜種到了寧夏西海固地區(qū)。
去年7月,作為福州市扶貧項目,李克海的白蘿卜基地落戶固原市三營鎮(zhèn)鴉兒溝村,通過“公司 基地 農戶”的模式,吸納了300多名當地貧困戶試種白蘿卜。
西北地區(qū)水資源緊缺,初來乍到的李克海遇上了灌溉水源缺乏的問題。在福州援寧干部的積極協(xié)調下,當地政府開通了“綠色通道”找水打井,為他解了燃眉之急。
很快,試種的2000多畝白蘿卜喜獲豐收,基地農戶也嘗到了甜頭。李克海說,基地的工作人員月均工資約5000元,去年4個月,這些農戶一人賺了約2萬元。
“有的貧困家庭原來年收入才1萬多元,這都超過他們一年的收入了。一些留守老人、婦女經過培訓,在‘家門口’就業(yè),也增加了家庭收入。”鴉兒溝村村委會副主任馬小東說。
跟著基地走
貧困戶錢包鼓了
今年初,李克海在吳忠市鹽池縣開辟了3000多畝的白蘿卜種植基地,吸納了當地100多名貧困戶。不少貧困戶跟著基地走,錢包鼓了。
以前鴉兒溝村村民雨林俊一家的收入主要來源于他外出打零工,一年下來賺一萬多元。家里8畝玉米地趕上收成好時,可以賺兩三千元。
去年,雨林俊借了15萬元買了一輛拖拉機,和60多歲的父親承包了村里白蘿卜種植基地的犁地、開溝業(yè)務,妻子、母親則在基地打零工。4個月時間,一家四口賺了約8萬元。
嘗到甜頭后,今年他們跟著來到鹽池縣的基地,不僅還清了買拖拉機的欠款,還向基地借錢新買了一輛拖拉機和打藥機,繼續(xù)承包基地的犁地等業(yè)務,半年下來賺了約12萬元。
“再努力點,明年就能把錢還清了,今后賺的錢都進自己口袋了。”看著生活一天天好起來,雨林俊喜出望外。他說,明年他打算介紹其他村民來基地工作。
“在鹽池縣基地農作繁忙時,還有30多名原來基地的農戶會來打零工。”李克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