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廈門來福州旅行的江女士更是一下子就喜歡上了三叉街,她說:“這里的鄰里街坊似乎已經(jīng)習(xí)慣了這種生活節(jié)奏,任人拍照,也很自然。這種寧靜安詳?shù)沫h(huán)境真是太棒了!”
林先生是土生土長的三叉街人,他告訴記者,20歲前,他都生活在這里,從小就喜歡在街巷里到處亂竄。“我們能做的就是記住三叉街,記住那些情懷,記住那種最古樸的生活,記住那些簡單美好的日子。
老住戶們吃最后的團(tuán)圓宴
“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69歲的張依姆站起來舉杯高呼,眾人附和叫“好??!”。
昨天中午,在三叉街的一家大院內(nèi),幾戶人家湊在一起吃了一頓中午飯,他們說這可能是和鄰居們的最后一頓團(tuán)圓飯。今天開始,鄰居們陸續(xù)要搬遷了,或許從此天各一方。
“這是多年以前,單位分的老公房,住了近40年了,從小姑娘住到老奶奶了。”張依姆感慨道。

當(dāng)天中午,前來參加團(tuán)圓宴的3家共10個人一起做了傳統(tǒng)的福州菜,也喝起了自家釀的酒。
老住戶林依伯說,鄰居們相處時間最短的也有20年左右了,每天互相串門,誰家有個大小事也很公開。
昨天,在端午節(jié)吃團(tuán)圓飯的還不只張依姆他們,前來觀望的一些老街坊告訴記者,他們院里也剛剛吃完,并熱情地邀請我們?nèi)プ蛔?ldquo;老房子住著很涼快,有大樹,有涼亭,有石板凳,夏天都不用開空調(diào)的。”語氣中帶著萬分的不舍。
舌尖上的三叉街
三叉街里的鍋邊攤和泥鰍粉
鍋邊攤、鄭氏骨夾肉、泥鰍粉、醉排骨……即便是沒去過三叉街的人,也能列舉出不少三叉街新村一排老牌小吃店的名字。這些小店積累了幾十年的人氣,名聲都已經(jīng)傳得很遠(yuǎn)了。

三叉街新村鍋邊攤子。這家20多年的小攤總是坐滿了食客,老板娘熟稔地做著鍋邊。
在拍照的時候一個大媽還特意告訴記者說:“多拍點,這里要拆遷了。路邊攤子包括整個新村給的懷舊感還是值得早起去一趟的。”
在這里,吃鍋邊已經(jīng)不是單純地填飽肚子,而是感受那種氛圍。
在三叉街新村北區(qū)8座樓下,記者找到鄭氏骨夾肉(原三叉街秘店)。幾個食客正在品嘗著美味,他們正在議論著:喜歡鄭記偏硬有嚼勁的興化粉,拌撈皆相宜,用上好的大骨熬制,湯汁鮮美無比。香味四溢,白蘿卜十分清甜。
還有那讓人難忘的拌豬肝,色澤金黃,讓人食欲大開,吃的每一口都是老福州的味道。
泥鰍粉也是三叉街的美食……
然而三叉街,并不是只有小攤老店,這里也進(jìn)駐了很多連鎖店。嘗過了市井味,試試著大城市美食也是不錯的選擇。
三叉街的小吃,不只是回蕩在舌尖,它更多的是回蕩在心里,承載著一種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