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廟危機
一年內(nèi)兩次被拆僅剩下中殿和一片殘垣
北廟始建于唐乾寧三年(896年),距今有1119年歷史,系閩王王審知為部將劉行全(被封為崇順王)所建廟宇。據(jù)史書記載,古代的北廟頗具規(guī)模,有果園、有稻田,有寺僧,香火鼎盛。而現(xiàn)在,北岳廟只剩下中殿,不足200平方米,靠近路邊處有一個側(cè)門,上懸醒目大匾“北廟”。
殿內(nèi)光線灰暗,塵灰滿目。紅柱上漆色斑駁,柱子下的石頭坑洼缺損。殿前有一尊鐵鑄的200多斤的元寶爐,造型精美,上面刻著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距今已有290年。廟中還供奉著崇順王塑像。
管理委員會換屆當天,北廟內(nèi)很熱鬧?!耙郧拔覀儚R里香火不斷,每天都有人燒香。但是2013年前殿被拆掉后,香火就斷斷續(xù)續(xù)的了。”管理委員會的馬大姐點燃紅燭,抖出一把香,就著紅燭點上,鄭重地敬在香爐里,裊裊的煙氣在殿內(nèi)纏繞蔓延,千年歲月彷如未變。
80歲的王世清,是崎下村的村民,也是北廟管理委員會的前任主任。他的記憶中,有北廟最熱鬧的樣子。
“解放初期,北廟的香火很濃,分為前殿、中殿和后殿,還有一個戲臺。我們和崎上村的鄉(xiāng)親們,都到廟里燒香拜佛?!蓖跏狼逭f,每年正月十五,北廟就迎來了最隆重的一天。村子里健壯的小伙子們把廟里的崔英大帝的像抬出來,沿著小路從崎上抬到崎下,游村一圈,挨家燒拜,最后再回到北廟。
繁華未能持續(xù)多久,北廟被借給崎上小學辦學。改革開放后,大殿才被歸還,用作民間宗教場地。此后,北廟的占地一直在縮減,根據(jù)王世清提供的福州市土地局檔案館的資料,1980年,北廟的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到了1996年,僅剩2000平方米。
2013年,北廟遭遇雙重危機。6月份,后殿被改造成綠化地,11月20日,前殿、戲臺和廂房被拆毀,整個北廟只剩下不足200平方米的中殿,還有前殿被拆后的一片殘垣。
2014年11月28日,福州市發(fā)改委批復了關(guān)于泉塘支路項目的建議,按照設計圖紙,泉塘支路與北廟及外墻接壤大約1米,這意味著北廟的外墻還需拆除。
“僅剩的中殿我們一定要保住?!睘榱吮W≈械?,福州市王審知研究會組成了7人“北廟臨時保護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