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色欧美视频,今夜无人入睡免费播放电视剧,日韩成人毛片在线,粉嫩av中文字幕,国产黄色大片在线观看,哥布林的洞窟,黄色小网站入口

您現(xiàn)在的位置:?臺海網(wǎng) >> 新聞中心 >> 福建 >> 泉州新聞  >> 正文

從塵封到銘記:一位教授與南僑機工的歷史救贖

從一枚勛章到億萬次點贊,他用一生讓三千忠魂回歸民族記憶

m.dddjmc.com 來源: 臺海網(wǎng) 用手持設(shè)備訪問
二維碼

臺海網(wǎng)9月17日訊(海峽導(dǎo)報記者 何美嬌)四十年,足以讓青絲成雪,讓記憶泛黃。但對于一位學者而言,四十年,卻是一場與時間搶奪歷史的馬拉松。1985年,華僑大學教授林少川與一位南僑機工的偶然相遇,揭開了一段幾乎被歲月湮沒的壯烈史詩。從此,他背上行囊,踏遍天涯,尋訪百位幸存機工,錄下他們的笑聲與眼淚,記錄他們的忠誠與犧牲。從閩南僑鄉(xiāng)到滇緬險路,從冷門史料到熱門傳播,他用半生時間,讓三千南僑機工不再是無名的英雄,而成為鐫刻在民族心碑上的赤子群像。這是一位學者與一段歷史的深情對話,更是一個民族對忠魂的鄭重回答。

從偶遇至使命:滇緬路上的記憶守望者

“不聽不知道,一聽不得了,南僑機工當年轟轟烈烈回國參戰(zhàn)的歷史那么英勇悲壯,命運卻又那么坎坷曲折,僅僅在戰(zhàn)后40年間就幾乎被歷史遺忘了,試問當時全國十幾億人能有幾個人知道‘南僑機工’呢?”回憶起40年前與南僑機工結(jié)下的不解之緣,華僑大學教授、華僑史專家、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名譽館長林少川聲音微微發(fā)顫,緩緩扶正眼鏡,手指輕輕翻閱著著作《陳嘉庚與南僑機工》,仿佛在觸摸一段塵封的歷史。他的眼神穿過時空的阻隔,仿佛滇緬公路上飛揚的塵土和那些年輕機工們堅毅的面龐,正穿越四十年的歲月,清晰地重現(xiàn)在眼前。

40年前1985年8月15日,蔡漢良首次向林少川口述南僑機工回國抗戰(zhàn)經(jīng)歷

“我至今記得,”他深吸一口氣,眼神中閃爍著難以言喻的情感,“1985年8月15日,時年67歲的泉州籍泰國南僑機工蔡漢良帶著一大包南僑機工各種歷史證件來到華僑大學講述起那段英勇悲壯的歷史,”他的話語忽然停頓,半晌才繼續(xù)道:“聽完蔡老的故事,我大為觸動,作為一名華僑大學研究華僑史的教師,我深感責任重大,自己應(yīng)該為他們,為那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做些什么……”

林少川滿懷著對歷史的敬畏與對先烈的感念,伏案寫下了《一個南僑機工的經(jīng)歷——記滇緬公路的南僑機工蔡漢良》一文。該文被鄭重編入華僑大學《華僑史講義》之中。在課堂上,他一邊展示一幅幅珍貴的歷史圖片,一邊動情地講述這段真實而熾熱的抗戰(zhàn)往事。“我還記得,那時講到動情處,不少學生悄悄落淚,他們都被這段真實故事感動。”

為了更多打撈這段幾乎被塵封的抗戰(zhàn)記憶,自1985年起,林少川在蔡漢良老人的引薦下,只身走入泉州僑鄉(xiāng)的巷陌深處,逐一尋訪散落民間的南僑機工史跡。他的腳步并未停歇——隨后,他的調(diào)研范圍逐步擴展到整個福建。直至1987年,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陳嘉庚先生侄子陳共存的誠摯鼓勵與資助下,林少川毅然將調(diào)研視野推向全國,正式踏上了那條充滿艱辛與感動的滇緬公路考察之旅,也由此揭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那時候,我只背著一個簡易的行囊——就是一個舊背包,里面裝著錄音設(shè)備、照相器材,還有陳共存先生寫給全國各地僑聯(lián)的一封親筆介紹信,就這樣踏上了尋訪之路。”上世紀80年代,國內(nèi)交通遠不如今天便利,林少川只身一人,沿著南僑機工曾經(jīng)的足跡,深入云南、四川、貴州、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他一路奔波、遍訪天涯,“真的多虧了那封介紹信,它就像一張無聲的‘通行證’,我還記得信內(nèi)寫道‘全國各地僑聯(lián)辦:茲介紹華僑大學教師林少川同志,前往貴地調(diào)查了解南僑機工情況,以便記錄當時南僑機工可歌可泣的歷史事實,以便寫成專集后拍攝電視教育片,啟發(fā)年青一輩愛國思想,請大力協(xié)助為荷,謝謝。’每到一個地方,我就去找當?shù)貎S聯(lián)。他們一見信,便紛紛伸出援手。”

“南僑機工資料搶救事件很不容易的事!可尋到蹤跡的幸存南僑機工少,許多掌握傳統(tǒng)的老人年事已高,史實口述搶救記錄尤為緊迫。”打撈南僑機工史實,林少川面臨重重困境,“一是實物載體脆弱,如手寫日記已泛黃;二是記憶持有者凋零;三是解讀障礙,需要專業(yè)解碼才能發(fā)揮價值。”困難卻從未阻撓林少川前進的步伐,他一步一個腳印,最終完成了對當時國內(nèi)一百多位南僑機工幸存者及部分家屬的深度采訪,搶救了大量瀕臨湮沒的一手口述與影像,也與這些歷史的親歷者結(jié)下了深厚難忘的情誼。

銘記之路:從臨終囑托到青春無悔的深情對話

“1990年正月十三的清晨,我突然接到蔡漢良老先生兒子的電話,說老人已至彌留之際,很想再見我最后一面。我放下電話立刻趕去,車行一個多小時,等我匆匆趕到他床邊時,蔡老先生已經(jīng)氣息微弱。”林少川俯身靠近,輕聲告訴他:“蔡先生,您放心,您抗戰(zhàn)的英雄事跡我已經(jīng)寫成書,接下來還要拍成電影,會有越來越多人記住您,記住南僑機工。”奄奄一息的蔡漢良聽到這些話,用盡最后氣力說出“好人一生平安……”這簡單卻厚重的一句話,道盡了他難以言表的感激。就在那天下午三點,電話鈴聲再次響起——傳來了蔡老先生已然離世的消息。“我知道,他終究是等到了那句囑托,才安心離去。”林少川緩緩說道。“我還記得蔡老跟我提過,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蔡老開心得手舞足蹈,拿起鍋盆敲打慶賀,連夜敲打到天亮,他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回首1985年,兩人初遇的那一天,無疑是命運齒輪開始轉(zhuǎn)動的時刻。由于歷史原因,蔡漢良雖曾毅然回國投身抗戰(zhàn),卻長期承受不公待遇,生活艱難。林少川得知后沒有絲毫猶豫,當即撰寫介紹信致當時的全國僑聯(lián)副主席莊明理,懇請關(guān)注。半個月后,莊明理副主席應(yīng)邀來到華僑大學參加校慶,林少川帶著蔡漢良前去見面。不久,困擾蔡老多年的戶口落回南安原籍問題,終于得到了圓滿解決。

“還有一位廈門南僑機工莊霖助,時年僅19歲的他為了回國抗戰(zhàn)謊報年齡成為第八批回國機工隊伍中的一員,1939年11月14日,莊霖助從安南運送軍火至廣西龍州,半途車子被敵機炸壞,翻車了,手臂骨折了,還被戰(zhàn)友拍下了裹著繃帶紀念照。”盡管采訪已過40年,回憶起南僑機工的故事,林少川記憶猶新,“據(jù)莊霖助的回憶,當年戰(zhàn)斗在滇緬公路的南僑機工,每個人都必須闖過種種難關(guān),他曾親眼目睹許多戰(zhàn)友和機工或因險路翻車而犧牲,或因瘴瘧侵襲而病逝,或因敵機突襲而殉職。”抗戰(zhàn)勝利后,莊助霖回到廈門市立醫(yī)院開救護車,后又赴云南參加支援邊疆運輸,之后轉(zhuǎn)到同安汽車隊直至退休。“這位當年的抗戰(zhàn)南僑機工一直默默奉獻,退休后,為了解決廈門住所危房之事還曾寫了封信,托我轉(zhuǎn)交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陳共存先生,很快便得到陳先生回信,在福建省和廈門市僑務(wù)部門及統(tǒng)戰(zhàn)部的大力支持下,1990年,莊老先生的搬遷得到落實,住進了新套房。”

從當代花木蘭巾幗英雄李月美,到在炸毀惠通橋戰(zhàn)火里中死里逃生的王云峰;從別離新婚妻子毅然回國的永春籍劉瑞齊,到灑淚寫下感人抗戰(zhàn)家書的安溪籍白雪嬌;從南僑機工日記手稿、南僑機工紀念章到僑務(wù)委員會獎狀、“南僑慰勞團”錦旗……

泉籍南僑機工白雪嬌感人至深的抗戰(zhàn)家書

在口述史即隨生命消逝的緊迫感中,曾經(jīng)一段段采訪場景、一句句口述、一件件實物讓林少川至今午夜夢回,“我仍記得有一位莆田籍南僑機工放棄馬來西亞安穩(wěn)舒適的生活回國抗戰(zhàn),采訪時他很是感慨說‘我響應(yīng)陳嘉庚的號召參加機工團回國抗戰(zhàn),這是我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事?,F(xiàn)在想起來可以說青春無悔!’”一百多位南僑機工的口述采訪刻在林少川的記憶里,一幕幕歷歷在目,“1939年5月19日,馬來西亞《光華日報》刊登了白雪嬌一封訣別家書,感動了無數(shù)華僑華人。1989 年得知此事后,我立即寫信給這位傳奇女性,并收到了她來信,信件我還保存著呢。”只見林少川小心翼翼地從一個檔案袋中取出一封已經(jīng)微微泛黃的信件,指尖輕撫紙面,仿佛觸碰著一段塵封的歷史。他緩緩念出信上的字句:“福建泉州市華僑大學華僑研究所林少川老師:謝謝你的來信。我昨晚從北京回來才收到。關(guān)于南僑機工隊的回憶錄,本當盡力而為,但因我和陳僑珍回到昆明時,當時的西南運輸處的有關(guān)負責人說他們不要女的,并很快就把我們送去重慶……”信末的落款清晰可見——“白雪樵 1989.5.15”。

林少川宣講白雪嬌回國抗戰(zhàn)故事

“白雪嬌當時是馬來西亞檳城籌賑會職員,年僅25歲的她,毅然決然瞞著父母,更名改姓加入南僑機工隊伍。”林少川的聲音里帶著深深的敬意,他不假思索地背誦起那封感動了無數(shù)人的家書:“親愛的父母親:別了?,F(xiàn)在什么也不能阻撓我投筆從戎……此去雖然千山萬水,未卜安危,但是,以有用之軀,在有用之日,尤其是祖國危難時刻,正是青年奮發(fā)效力的時機。”八十六年時光流轉(zhuǎn),但這字字句句依然熾熱動人。林少川沉浸在那段歷史中,繼續(xù)說道:“信中既有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又有對親人的依依惜別——'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但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雖然我的力量簡直是夠不上‘滄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匯成大洋。’”他凝視著手中的信件,良久沉默。“當年采訪白雪嬌時,她曾惋惜地說家書原件已下落不明。”林少川抬起頭,目光深遠,“我拿著她的這封回信對她說:‘這何嘗不是又一封‘白雪嬌抗戰(zhàn)家書’呢?’”

“英雄不是天生的符號,而是亂世中普通人用生命寫下的‘值得活下去的理由’。”林少川感慨道,類似的事例,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可謂不勝枚舉。這些遠在海外的赤子,毅然放棄優(yōu)渥的生活條件和待遇豐厚的職業(yè),義無反顧地回到戰(zhàn)火紛飛的祖國。他們的選擇,每一個背后都是一顆熾熱的報國心。“正如《新華日報》1941年1月27日所報道的那樣:幾乎每個人回國來參加抗戰(zhàn)的經(jīng)歷,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壯烈詩篇。”作為長期追蹤采訪南僑機工歷史的記錄者,林少川每每談及此,仍深受觸動。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三千多名南僑機工毅然回國參戰(zhàn),其中有一千多人在抗戰(zhàn)中英勇犧牲,戰(zhàn)后又有一千多人復(fù)員南返。剩余的一千多人,則選擇留在了這片他們用熱血守護的土地上。直至2022年10月29日,全世界最后一位南僑機工幸存者蔣印生老人與世長辭,從此,世間再無南僑機工。“然而,他們的故事并未隨之湮沒。這群南洋兒女的光輝事跡,早已鐫刻進中華民族抗戰(zhàn)史的集體記憶之中——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永遠不會忘記,歷史也永遠不會忘記!”

從滇緬之路到心靈之路:四十年,讓忠魂不再寂寞

“尋訪南僑機工,我可以走遍天涯海角!”這句誓言,林少川用四十年歲月鄭重兌現(xiàn)。懷揣歷史學者的使命與赤子深情,他跨越千山萬水,尋訪散落國內(nèi)各地的百余名南僑機工幸存者及遺屬,以筆和錄音設(shè)備為器,搶救下一段段瀕臨消逝的口述記憶、一張張泛黃的證件、一份份珍貴的檔案。“物質(zhì)載體終會腐朽,但通過學術(shù)轉(zhuǎn)化,鋼筆寫下日記錄就能成為‘百姓視角的國家敘事’。”林少川致力于讓私人物品在學術(shù)框架中獲得永恒生命。

四十年篳路藍縷,青絲已成白發(fā),他卻從未停步。林少川先后撰寫《陳嘉庚與南僑機工》《烽火赤子心》等深情之作,更主編百萬字巨著——“南僑機工文史叢書”《赤子功勛 民族忠魂》。字字句句,皆是對三千南僑英烈最深切的緬懷。1994年,他出版的《陳嘉庚與南僑機工》首次全面揭開了這段塵封的壯烈史詩,在海內(nèi)外引起強烈回響。次年,中央電視臺以此書為藍本拍攝5集紀錄片《南僑機工》,林少川親自陪同重走滇緬路,此片也成為全國首部南僑機工專題紀錄片,并榮獲央視抗戰(zhàn)勝利50周年特別獎。

他所做的,遠不止于書寫。1989年,昆明矗立起“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2005年,畹町再添一座莊嚴豐碑;2015年,畹町紀念館落成之際,林少川毅然將四十年來艱辛征集的所有史料悉數(shù)捐贈。“這些不屬于我個人,它們屬于整個中華民族。”他的話語平靜卻堅定,“從學術(shù)專著到央視紀錄片再到國家紀念館,我希望構(gòu)建多層次記憶傳承體系。”

2022年,他深入采訪的世上最后一位南僑機工蔣印生在重慶逝世的熱搜引爆網(wǎng)絡(luò),瀏覽量高達1.4億次點贊。當看到年輕一代發(fā)出“這才是真正偶像”的感慨,林少川欣慰地笑了:“記憶在延續(xù),忠魂不再寂寞。”如今,雖再無南僑機工在世,但他們的事跡正被越來越多人傳頌。林少川也應(yīng)邀赴海內(nèi)外多地講述嘉庚精神與機工故事,獲評“愛心公益大使”,參與央視紀錄頻道以及英語頻道專題片制作。“40年前的1985年紀念抗戰(zhàn)勝利40周年之際,南僑機工曾被遺忘鮮為人知,而現(xiàn)在一提起南僑機工,則全國14億人大多數(shù)乃至世界都知道這段歷史了。這是我們作為歷史研究工作者最大的欣慰。”在傳播南僑機工精神的道路上,他從未停步,眼中光芒一如往昔。

“文物會風化,紀念碑會斑駁,唯有口述史能讓血肉重生。”這是林少川四十年跋涉的信仰。當最后一批親歷者凋零,他接力點燃的火炬,正通過千份史料、百座紀念碑與無數(shù)青年學者的筆端,將滇緬公路上的車鳴、硝煙與赤子泣血之聲,永恒刻入民族記憶。“我們記得,他們便永遠活著。”林少川說,“這不是結(jié)束,而是新的開始——讓南僑機工精神在每一代中國人心中生根發(fā)芽。”四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他讓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重見天日,也讓三千南僑機工的赤子功勛,永遠鐫刻在民族的集體記憶之中。

相關(guān)新聞
南僑機工在廈親人找到了!子女視頻通話并相約以后見面

-洪華民在廈親人與洪濤視頻通話。   -廈門晚報7月6日報道    臺海網(wǎng)7月12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晚報刊登南僑機工子女尋找廈門老家親人的報道,我認識他們要找的親人!”“我是洪華民的侄兒,他是我三叔。我從小就聽我父親說,三叔曾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6日,本報刊登《南僑機工子女找尋廈門老家親人》的尋人報道,這幾天,不少市民陸續(xù)提供重要線索。根據(jù)這些線索...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辦圖片展 再現(xiàn)南僑機工回國抗戰(zhàn)壯舉

臺海網(wǎng)5月19日訊 據(jù)泉州網(wǎng)報道 昨日,紀念“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暨“永遠的豐碑——紀念南僑機工回國抗戰(zhàn)80周年圖片展”開幕式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行。   “再會吧,南洋,這是中華民族的存亡!再會吧,南洋,我們要去爭取一線光明的希望。”在開幕式上,由泉州東南亞歸僑合唱團帶來的歌曲《告別南洋》,將人們帶回那個充滿愛國激情的烽火硝煙年代。  ...

洪秀柱一行參訪邊關(guān)名鎮(zhèn)畹町 祭慰南僑機工英靈

資料圖: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前來參加第七屆云臺會的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10日率團參訪邊關(guān)名鎮(zhèn)云南瑞麗畹町,并向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敬獻花籃。   當日,洪秀柱一行先是參觀架于中...

翁家貴:閩南話只會說“陳嘉庚”

翁家貴接受本報特派記者采訪。 翁家貴證明書   羅開瑚把當年陳嘉庚慰問南僑機工的毛毯捐給廈門華僑博物院。   翁家貴祖地家廟在福建莆田黃石鎮(zhèn)清江村。   臺海網(wǎng)(微博)8月15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云南特派記者 林森泉),南僑機工,不朽!   三千多華僑熱血青年,響應(yīng)陳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