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烈士,我來看你們了。黃如義爺爺,你的家人托我來看你了,你的家人很想你……”昨日是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張文娟提著水果、香燭、煙酒等,來到位于科山的惠安縣革命烈士紀念碑。此次,她是受廣西的烈士后人委托,前來祭拜長眠于此的黃如義烈士。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她清脆的聲音穿透薄霧,在山林間久久回蕩。


兩年前的祭掃視頻,如今竟有回響
張文娟是惠安縣螺城鎮(zhèn)紅丹丹幼兒園園長,她與烈士、烈士后人并不相識,受托祭拜烈士緣于偶然。
張文娟告訴記者,她以前所在的幼兒園離惠安縣城科山不遠,經常于清明節(jié)組織師生前往惠安縣革命烈士紀念碑祭掃,緬懷先烈。
1953年,惠安縣人民政府出于經濟建設和國防軍事的考量,將散布在城關東門外馬山和西門外螺山的烈士墓遷移至科山。1981年,為了紀念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修建了紀念碑。
張文娟介紹,2023年清明節(jié),她在網上發(fā)布了一段前往紀念碑祭掃烈士的視頻。沒想到今年9月5日,竟然有名網友給她留言:“你好,可以幫助看下烈士黃如義嗎?他是我太爺爺(曾祖父)的兄弟,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馬山縣人,1959年犧牲,就(埋葬)在這個墓園。”留言里還附有黃如義的照片和《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
這名網友隨后添加了張文娟的聯系方式,并告訴她,對于廣西人而言,“中元節(jié)”是祭拜祖先非常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家人們非常想念黃如義,可都遠在千里之外,無法親赴現場祭拜。
張文娟的心被觸動了,“代為祭拜只是舉手之勞,我也很榮幸能夠前往瞻仰烈士、緬懷烈士”。她這么想,也這么做了。
九旬老人的心愿,她欣然接受
昨日,記者聯系到委托祭拜的黃如義后人黃海英。黃海英剛大學畢業(yè),目前在廣東佛山一家醫(yī)院實習。
黃海英介紹,黃如義是她太爺爺(曾祖父)的兄弟,生于1930年,20歲出頭時,家人給他談了門親事,可是向往軍旅的黃如義表示想當完兵再成家。1954年,黃如義應召入伍,前往空軍某部當兵。
“家里人書信來往只知道他在福建泉州的惠安當兵,在部隊里表現很好,還當了班長。”黃海英轉述了從家中長輩處了解到的信息。1959年,家人接到了部隊寄來的一些物件,里面有黃如義的遺物、《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同時還有一些獎狀,這才知道他犧牲了。
因為路途遙遠,家人當時并不清楚具體安葬地點。隨著時代變遷,找到黃如義長眠地并前往祭拜,逐漸成了幾代人的心愿。2021年,在烈士尋親網站、志愿者和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等的幫助下,家人們最終知悉黃如義安葬在惠安。當年清明期間,黃如義的侄子、侄孫等7人來到惠安,時隔60多年首次祭拜黃如義,圓了家人的心愿。
“曾叔祖父有幾個兄弟姐妹已經去世,還有個妹妹今年90歲。她因為年事已高、行動不便,2021年沒辦法前往惠安。這些年,她更是心心念念想著哥哥。”黃海英說,“中元節(jié)”前一段時間,她便在網上尋找視頻、帖子,看有沒有人能受托前往祭拜黃如義,拍下視頻、照片再轉發(fā)給家中長輩。
9月5日,她無意間看到張文娟發(fā)的視頻,經聯系立即得到了肯定的答復,“張文娟園長是個善良有愛的人”。
一個人的儀式,告慰山河忠魂
昨日上午,張文娟依約出現在惠安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前。這里她來過多次,但這次受烈士家人委托,她倍覺榮幸。
她俯下身子,恭恭敬敬地擺好水果、香燭等物品。“黃如義爺爺,我來看你了。各位烈士,我來看你們了。黃如義爺爺,你的家人托我來看你,你的家人很想你。你的妹妹今年90歲了,她每天都心心念念著你,她誰都忘了,就是沒有忘記你。黃如義爺爺,你聽到了嗎……”張文娟字句清晰,向烈士述說著親人的思念。
環(huán)顧紀念碑,黃如義、朱廣超、曹海、黃宗良、孫忠進、莊思貴、家全、林吉合、鄭長東、劉廣、黃志斌、楊明如、鐘可心、洪天賜……紀念碑基座鐫刻著烈士們閃閃發(fā)光的名字。“晚輩請你們喝酒……”隨后,張文娟在紀念碑前灑上酒,三鞠躬,致以深深的敬意。
當清酒灑下時,張文娟也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雙重儀式:既是代盡孝道的家族受托人,又是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者。她轉達親人的思念,傾訴穿透時空——正如修建紀念碑的初心,告慰這些為國家、為民族犧牲的英烈們,讓他們永遠共享同一片山河的敬仰。
來源:泉州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