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7月3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王福敬 實習生 朱惠娥)墨香漫過泛黃的譜頁,鄉(xiāng)愁藏在遷徙的足跡里。7月31日,“閩臺尋根溯源服務交流中心”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正式落成,700余平方米的空間里,五區(qū)相映,正以筆墨為橋、血脈為繩,串起兩岸共有的鄉(xiāng)愁記憶。福建省臺聯(lián)黨組書記劉良輝,泉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林霜等領導和臺胞代表、族譜捐贈代表等參加了開幕式。

展區(qū)內(nèi),“回首家山”——閩臺尋根文化展,如一幅徐徐展開的長卷。“根在河洛”的中原煙火、“葉茂閩臺”的遷徙長歌、“情融兩岸”的尋根故事,在光影間流轉(zhuǎn)。那面“閩臺一家族譜為證”的譜牒墻,層層疊疊的閩臺族譜似靜默的證人,訴說著“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共通情愫。

收藏區(qū)里,一萬余冊族譜按姓氏拼音靜靜排列,21個省市的174個姓氏在此相聚。紙頁間,有臺灣宗親的手澤,有閩南祖地的叮嚀,多個日夜的等待,都藏進這一冊冊沉甸甸的傳承里。

指尖輕觸查詢區(qū)的屏幕,“KFA手機族譜系統(tǒng)”便喚醒500多萬條血脈密碼。300多個姓氏、4萬余分支譜,在數(shù)字世界里織就一張無形的網(wǎng),讓跨越海峽的尋根,從此少了些奔波,多了份篤定。

交流區(qū)的光影里,50個座位虛席以待?;蛟S不久后,這里會響起兩岸宗親的鄉(xiāng)音,講述族譜里的祖訓,或是分享一封封跨越海峽的家書?;顒蝇F(xiàn)場,“兩岸信使”田圻暢先生講述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他牽線的700個家庭,早已把團圓的滋味,釀成了兩岸共有的甜。蔡正元講述“族譜載鄉(xiāng)愁”祭典、捐資之旅,兩岸譜牒相照,任血脈鄉(xiāng)情伴香火悠悠綿延。

操作區(qū)的掃描儀輕輕拂過紙頁,將歲月的褶皺撫平。紙質(zhì)族譜化作數(shù)字微光,在云端流轉(zhuǎn),讓鄉(xiāng)愁不再受限于山海,讓每一筆祖先生前的注腳,都能被后世清晰看見。
活動當日,余光中先生親題的《高陽余氏族譜》,帶著詩人的墨香而來;148冊族譜、家書,如148顆跳動的心,在展柜里輕輕搏動。泉州市委宣傳部、泉州市委臺灣工作辦公室、泉州市檔案局、泉州市臺聯(lián)等單位的領導嘉賓齊聚,看墨香與鄉(xiāng)愁交織,仿佛聽見兩岸血脈在譜牒間,發(fā)出同頻的共振。

從此,這座尋根中心,便成了兩岸人共同的“家譜書房”。無論是翻檢泛黃的舊譜,還是在數(shù)字里追溯源流,每一次駐足,都是對“根”的凝望;每一次交流,都是對“緣”的續(xù)寫。畢竟,家山不遠,只要族譜還在,鄉(xiāng)愁便有處可依,兩岸的情緣,便會在筆墨間,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