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mào)中心”,這頂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桂冠,是對泉州這座城市往昔風尚華彩的最深致敬。宋元時期,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四海商賈與文化使者紛至沓來,在服飾、飲食、建筑、藝術(shù)等諸多領(lǐng)域,多元文化交融匯聚,構(gòu)筑起最為絢爛的多元時尚典范,并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清晰可循的印記。
近日,泉州正式印發(fā)《泉州市打造“世遺泉州 時尚之都”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無疑將延續(xù)文脈歷史,為新時代的泉州邁向國際化時尚都市注入了澎湃動力。
多元融合的服飾時尚
南宋地理學(xué)家趙汝適在《諸蕃志》里記載,泉州“土產(chǎn)綾、絹、絲、布”。“織染為天下最”的贊譽散見于各類文獻,《閩書》評價當時的泉州工匠:“百工技藝,敏而善仿,北土緹縑,西番毳罽,莫不能成。”“袞繡”之名來源于“繡制朝服”的縮稱,泉州城內(nèi)就有“袞繡鋪”“文錦鋪”等地名,這與宋代泉州刺繡業(yè)的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

位于崇武海潮庵的“染絲井”見證了泉州絲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的歷史 (泉州晚報資料圖片)
根據(jù)史料記載,宋代泉州城內(nèi)東隅“袞繡鋪”(位于鯉城區(qū)鯉中街道)是刺繡業(yè)的集中地。南宋時期,南外宗正司遷至泉州,皇室朝服、宗教繡品、戲服以及道具對精美的刺繡品有著龐大的需求量,促進泉州絲綢、棉布等面料的質(zhì)量和花色不斷提升,為服飾的時尚化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卜食著食菠倫,卜穿著穿絲綢”(大意為:點菜菠菜列第一,穿衣綢裙最中意)這句泉州俗語,在民間文獻與口口相傳中得以保留至今,體現(xiàn)出當時泉州人對絲綢“時尚品”的推崇。
舊志記載:“家無擔石,非色絲盛服不出。”聞名于世的“刺桐緞”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諸蕃志》載“泉緞光若鏡面,番賈持珊瑚易之”。國外有漢學(xué)家研究認為,英、法、德語中的“緞子”發(fā)音可能源自“刺桐(zaitun)”,從側(cè)面印證“刺桐緞”的國際影響力。
宋元泉州人的妝飾時尚,則在《島夷志略》“衣冠相耀”四字中盡顯。在某些富裕階層和特殊場合,融合本土與外來元素的服飾應(yīng)運而生,如在傳統(tǒng)長袍上巧妙融入異域風格的刺繡、配飾等。
在妝容方面,宋元泉州人還融合國外時尚,《泉州府志》載“女子以‘金箔貼靨’,仿三佛齊佛妝”。以絲綢為裝,異域為彩,體現(xiàn)了當時泉州人對“時尚”的積極接納和追求,繪就了刺桐城的世界美學(xué)樣本。
海納百川的飲食時尚

“新閩菜·宋元海絲宴”推介活動中,身著漢服的“廚娘”端著古色古香的仿宋元器皿,奉上一道道佳肴美味。 (泉州晚報資料圖)

《泉州府志·物產(chǎn)》(劉志家 攝)
《泉州府志》載,泉州“備珍饈者,莫如海錯”“魚蝦蜾蛤多于羹稻”。宋元時期,各類魚、蝦、蟹、貝類常出現(xiàn)在民間的餐桌上。
稻米作為主要糧食作物,在泉州飲食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除了被蒸煮成米飯外,還被廣泛用于制作各式糕點和小吃。

蓮房魚包(泉州晚報資料圖)
在烹飪手法上,南宋石獅籍美食家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載的菜肴涵蓋蒸、煮、煎、炸、炒等多種方式。如運用海鮮與當?shù)厮参锵嘟Y(jié)合烹飪而成的“蓮房魚包”,將去皮心的新蓮子與粳米蒸制的“玉井飯”,其做法凸顯了食材的本味,體現(xiàn)出泉州人對自然食材的巧妙運用。自唐至宋元,泉州地方長官慶賀新科舉人舉辦“鹿鳴宴”,歌《詩經(jīng)·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并作魁星舞,“泉中常飲唯醇酒,即宋之醇酹及今老醞”(《泉州府志》)。
海上絲綢之路帶來了世界各地的食材和飲食文化,如胡椒、香料、番石榴、葡萄等外來食材,“番商列肆鬻胡椒、檳榔如碎石”,豐富了泉州的飲食種類,形成了鮮、香、甜、咸、辣五味調(diào)和的獨特風味。“市舶司前炊煙起時,波斯烤羔羊佐南蕃蒔蘿、占城椰漿燴閩海鱟”,宴席間“漢箸與銀匕共舉,天竺蔗糖點中原酥山”。更有蕃坊夜宴,“蒲家以玻璃盞盛波斯三勒漿,陳氏執(zhí)椰瓢酌暹羅椰酒”,“一席嘗遍十國味”。食案上的刺桐城,早將“海絲”鐫刻為舌尖上的史詩。
中西合璧的建筑時尚
據(jù)地方志記載,“泉人民居猶如皇宮,屋脊裝飾怪異,官署與縉紳的房屋難以分辨”。泉州的民居建筑多采用紅磚白石,色彩鮮艷,造型獨特。燕尾脊、雕梁畫棟等裝飾元素,寺廟、祠堂等建筑莊重肅穆。

泉州清凈寺建筑風格中西合璧(李雅真 攝)

泉州府文廟大成殿為全國少見的宋代重檐廡殿頂式結(jié)構(gòu)(王世陽 攝)
隨著海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西方建筑風格逐漸傳入泉州。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建筑風格,如穹頂、拱門、尖塔等,與泉州本地建筑風格相互融合,形成了獨特的中西合璧建筑風格。最具代表性的是泉州的清凈寺,在保留伊斯蘭教建筑基本特征的同時,融入了閩南建筑的裝飾元素,如紅磚雕刻、彩繪等,使建筑既具有宗教的莊嚴感,又充滿了地域文化特色。
此外,一些外國商人在泉州建造的住宅和商業(yè)建筑,采用外來建筑風格。《泉州府志》載“蕃客筑樓,琉璃為牖,朱貝飾梁”,刺桐巷陌間波斯商賈以“天竺穹頂納閩南天井”(《閩書》),檐角懸大食銅風鈴與漢式瓦當共鳴。蒲壽庚宅“廊柱刻印度纏枝蓮,礎(chǔ)石鏨爪哇浪花紋”(《清源山摩崖考》),更有市舶司官員宅邸“二樓作蕃貨棧,穹廊設(shè)波斯毯宴”,恰如《島夷志略》所嘆“一宅藏萬象,晨昏聞十國風”。
這“海絲之城”的民居,將《諸蕃志》“梯航所聚,物居之奇”化作人間煙火里的寰宇交響,展現(xiàn)了當時泉州高度國際化程度,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古典優(yōu)雅的藝術(shù)時尚

梨園戲(王世陽 攝)

小朋友被黃清輝木偶工作室里的木偶頭所吸引(王世陽 攝)
唐、五代,泉州盛行歌舞、戲曲。五代時期,安溪人詹敦仁有詩曰:“萬灶貔貅戈甲戲,千家羅綺管弦鳴”。宋元時期,泉州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藝術(shù),融入泉州陶瓷、木雕、石雕等民間手工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開元寺、承天寺等泉州寺廟的佛像雕刻和壁畫,融合了印度等地的佛教藝術(shù)元素,展現(xiàn)出優(yōu)美的造型和流暢的線條;清凈寺、圣墓等泉州建筑的裝飾藝術(shù),展現(xiàn)了阿拉伯、波斯等地的伊斯蘭教藝術(shù)特征,如精美的幾何圖案和阿拉伯文字,簡潔而充滿韻律感,豐富了泉州的藝術(shù)底蘊。

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桁衍間的妙音鳥(來源:《泉州市志》)
宋元泉州,不僅是外來文化的單向輸入,而是“各操其器,共釋其典”(《蒲壽庚考》)的文明對話。從市舶司“以蕃算法核抽分,毫厘不謬”,到九日山祈風石刻的古泰米爾文祈禱文,從沉船文物到家族譜牒,層層疊疊的史料揭示:這座被《伊本·白圖泰游記》稱為“知識之港”的都市,真正實現(xiàn)了《諸蕃志》所載“梯航萬國,文教相濡”的時尚奇觀。
宋元時期的泉州,其“時尚之美”是多元文化相互借鑒與融合的結(jié)晶。這種交融并非簡單堆砌,而是在保留各自文化特色的基礎(chǔ)上,巧妙地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既具有異域風情,又不失本土韻味的時尚風格,成就了這座城市開放包容、多元共生的精神氣質(zhì)。(來源:泉州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