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2月1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何美嬌 林佳圣)車水馬龍民俗踩街鬧新春,龍騰東海古韻新風年味濃。2月15日下午兩點,泉州“龍騰東海·福滿泉州”民俗踩街在泉州千年古港、海絲起點后渚港所在區(qū)域中央商務(wù)區(qū)隆重開場。截至目前,正月初六泉州民俗踩街,線下參與市民游客超30萬人次,線上新媒體曝光量已超億次。
此次踩街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絢麗多彩的“泉州龍龍”彩車,有獨具特色的拍胸舞、火鼎公婆等民間藝術(shù),還融入了新潮時尚的國潮元素,涵蓋非遺項目30項,人數(shù)超1500人,現(xiàn)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特色非遺“龍”
“龍”重登場
“龍鯉鯉”“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負屃”“螭吻”,踩街領(lǐng)隊的是此次泉州的網(wǎng)紅龍子們,十只形態(tài)各異、制作精美的龍形藝術(shù)裝置,十龍開道迎共迎甲辰龍年。往下望去,只見一條香龍以粗索為筋,外裹稻草扎成“龍身”,身插有1500多只的供香,隨著響徹的鑼鼓聲,上下翻騰、左右起伏,舞動時似真龍騰飛,壯觀非凡。中國的新春怎少的了舞龍,緊隨而上的是晉江梅嶺錦塘舞龍隊,套路多變、技術(shù)高超。以鑼鼓為號,整條龍可以做出翻滾、升騰等動作,氣勢磅礴,該舞龍隊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
“我和朋友從浙江自駕過來就是為了打卡泉州各種萌萌的龍子,龍年嘛,要有龍才覺得有意思,”游客顏女士激動地說道,“很有年味,要不是今天來現(xiàn)場看踩街,我都不知道除了舞龍,還有板凳龍、香龍這么多種特色民俗龍。”龍年“泉州龍龍”彩車及舞龍、香龍、板凳龍、閣龍……鑼鼓聲聲,龍行東海,踩街隊伍中各種蘊含吉祥喜慶、歡騰的龍文化方陣,引起市民、游客歡呼陣陣。

宋風古韻現(xiàn)街頭
市井煙火氣濃濃
閩臺傳統(tǒng)藝陣中的“大神尪仔”大搖人形式獨特,氣氛熱烈歡快;車鼓婆舞步簡樸,體態(tài)婀娜;今生帶花,來世漂亮的蟳埔女盤頭插花,穿著大裾衫,妙曼多姿;頭戴繡球花,桃紅色上衣搭配綠色貼貝的惠東新娘,身著惠安小岞的傳統(tǒng)新娘裝展現(xiàn)了惠東地區(qū)獨特的民俗風情;閩越族舞蹈遺風的拍胸舞形式簡單別樣、詼諧生趣。
“太有趣了,這是我第一次觀看民俗踩街,”來自云南的游客張先生驚嘆道,“雖然人很多,很擠,但是太熱鬧了,我們這次來泉州就是沖著初六的踩街活動來的。”談起泉州民俗踩街,少不了別具特色的火鼎公婆,夸張的扮相、詼諧的表情、靈動的舞姿,火鼎公婆是泉州“踩街”和“妝人”游行中,深受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發(fā)展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南音、嗦啰嗹、英都拔拔燈、南少林武術(shù)、俞家棍、白鶴拳、泉州刣獅、扁擔術(shù)、惠女舞龍……走上一條街,打開一座城。民俗“踩街”源于隋唐、成于宋元、興于明清,歷經(jīng)時代的變遷,發(fā)展成為泉州獨特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文藝踩街”。
據(jù)介紹,此次活動聚焦“半城煙火半城仙,千古風華千古情”城市主題,打造“宋風古韻”生活方式,留住濃濃的煙火氣在海絲起點展示民間藝術(shù),將傳統(tǒng)“踩街”搬到現(xiàn)代街區(qū),讓古韻與新潮在這里融合,文化與煙火在這里共生。
泉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世界級非遺項目6項、國家級非遺項目36項、省級非遺項目128項,是全國唯一擁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據(jù)介紹,本次踩街活動3個定點表演區(qū)結(jié)合行進式表演、全程預(yù)計3個小時,共有30個方陣、30項非遺項目,其中世界級項目2項,國家級項目12項、省級項目6項,方陣展演人員1500人,有龍年“泉州龍龍”彩車及舞龍、香龍、板凳龍、閣龍;有特色鮮明的傳統(tǒng)民間歌舞、音樂、戲曲、武術(shù);以及古老百戲儺舞、刣獅、水車閣、英都拔拔燈、龍虎旗等,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盡顯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傳統(tǒng)民俗民間藝術(shù)原味與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