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9月27日訊 據(jù)新福建報道 “疫情發(fā)生后,我看了很多報道,深受感動,就想創(chuàng)作抗‘疫’主題花燈。”近日,泉州花燈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林偉忠以抗疫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三盞主題花燈,其中兩盞為彩扎燈,一盞為針刺無骨花燈。
“我想用花燈這一藝術(shù)形式向每一位在防控一線默默付出的人表達敬意。”走進林守明、林偉忠父子的花燈藝坊,各種造型、色彩鮮艷的花燈擺滿其間,墻上還掛著不少剪紙畫、雕刻等作品。其中兩盞彩扎燈均采用傳統(tǒng)宮燈造型,在淺色系的綢布上,一張張紅色刻紙格外顯眼,防疫物資捐贈、“逆行”身影、手寫請戰(zhàn)書……每一張刻紙就是一幅小畫,定格著防疫一線的感動與溫情。林偉忠告訴記者,這兩盞彩扎燈分別采用竹子、鐵絲搭設(shè)骨架,要讓這些“硬”材料變“軟”,化為各種造型,需要技巧與氣力,“我父親林守明已經(jīng)70多歲了,但手藝并沒有放下,這次是他一起幫忙扎好了骨架。”
扎骨架、貼綢布、貼花邊、掛燈穗……制作花燈的每一步,都考驗?zāi)托暮凸に?,但最難的還是刻紙。“我采用的是鋁箔紙,質(zhì)地很軟,有些線條比較細(xì),不小心斷了就只能從頭再來。”林偉忠說,這兩盞彩扎燈一共有6張刻紙圖,人物較多,點綴花朵、星形等元素,細(xì)節(jié)豐富,十分考驗技藝。
最令人矚目的當(dāng)屬那盞針刺無骨花燈,造型宛如繡球,燈光亮起,通體璀璨,在燈光映射下,一幅幅抗擊疫情的動人畫面,搭配“加油”“抗疫”“奉獻”“信念”等字樣,十分醒目,振奮人心。“這盞繡球燈共有12個面,每一面都有一張畫和字,底下還刺有‘共克時艱’的字樣。”林偉忠說,這盞燈糅合針刺、刻紙技藝,是他和父親共同設(shè)計制作的。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諧音,寓意人丁興旺,有迎接光明之意。這也正是林偉忠用花燈致敬防疫一線工作人員的用意所在,“希望疫情早日退去,大家都能平平安安。”林偉忠說,自去年疫情以來,花燈遭遇滯銷,但他仍然堅持制作,從“手藝人”變成“守藝人”,待到疫情消散時,希望這三盞花燈將有機會得以展示,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將泉州花燈藝術(shù)發(fā)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