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6月18日訊 據(jù)泉州網(wǎng)報道 “我念小學二年級時,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就是從安平橋走出去的。”年逾六旬的安海文史研究者顏呈禮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他在安海街上玩滾鐵圈,叔叔要去南安水頭,招呼他一塊去玩,他就和叔叔走安平橋去了一趟水頭。過了一周,他又約上同學一起走安平橋。

守護古橋、傳播海絲文化已經(jīng)融入顏呈禮的日常生活。
橋畔長大
加入民間護橋隊伍
童年時,安平橋是顏呈禮和小伙伴們玩耍的好地方。成年后,他一度在安平橋附近務(wù)農(nóng)種田,直至恢復(fù)高考,他考上師范學校,回歸校園。畢業(yè)后,顏呈禮回到安海當老師。他經(jīng)常周六帶著學生們參觀安平橋,感受“天下無橋長此橋”的魅力,讓學生們回家后根據(jù)所見所聞寫一篇作文。
為了更好地守護安平橋,顏呈禮和幾位住在安平橋附近的朋友組建了民間護橋隊伍。他們多次在橋中亭開會討論,決定通過編印文字材料,向周邊群眾宣傳保護安平橋的意義。2009年,顏呈禮開始編印文學雜志《五里橋》,因刊物由家鄉(xiāng)人寫家鄉(xiāng)事,為家鄉(xiāng)的群眾所喜聞樂見,每期印發(fā)2000冊,經(jīng)常被搶閱一空。2010年元旦,安平橋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顏呈禮成了研究會負責人。安平橋歷史文化研究會聚集了一大批熱愛安海、熱愛安平橋的文化人,推動《安海商會志》《安平橋志》順利編輯出版。
身體力行
推動文化習俗恢復(fù)
除了通過豐富的宣傳材料向群眾介紹安平橋的歷史和價值,顏呈禮還全力推動安平橋相關(guān)文化習俗的恢復(fù)。
“古代,在農(nóng)歷庚寅年都會開展‘白塔點燈’活動。”顏呈禮說,白塔點燈習俗的起源已經(jīng)不可考究了,“聽老人們說,早期白塔點燈,點的是油燈。油燈會被風吹滅,或油盡而滅,厝邊會自發(fā)爬上去添油續(xù)燈。后來,點的燈換成了電燈,偶爾才會有燈籠。后來因白塔年久失修,怕登塔點燈有危險,停了一段時間。”
2010年元宵節(jié),在顏呈禮和安平橋歷史文化研究會的推動下,安平橋畔恢復(fù)“白塔點燈”“游燈”等活動。后來,中斷了40多年的“燒塔仔”活動也恢復(fù)了。據(jù)顏呈禮介紹,安平橋畔“燒塔仔”這一風俗源于元朝末期的一個中秋節(jié),當?shù)卮迕駷榉纯乖s好以“燒塔仔”為信號,一起殺元兵。
2018年,“安平古鎮(zhèn) 海絲名城”福建省首屆花燈藝術(shù)展在安海三里街開展,3000多盞各類花燈爭相綻放,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觀賞。在這些花燈中,一座4米多高的巨型花燈“白塔點燈”成為燈展的焦點。這座花燈高4.18米,底座直徑約3米,按白塔實體約6∶1的比例制作,創(chuàng)作者便是顏呈禮。顏呈禮說,他從小有個愿望,就是希望能夠制作一座巨型花燈。“這個花燈采用的是安海‘結(jié)彩塔’傳統(tǒng)習俗的裝飾手法,整個座燈共裝了大大小小393個內(nèi)外燈。”
此外,在顏呈禮和安平橋歷史文化研究會的推動下,安平橋周邊群眾還自發(fā)購買樹種,種在橋頭,提升安平橋畔綠化水平。如今,顏呈禮還在從事安平橋文化研究工作。他說:“我在安平橋畔長大。安平橋是古老安海文化的象征,愛橋就是愛家鄉(xiāng)。” (記者 許雅玲 陳起拓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