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九旬的楊友誠,30年來在泉州鄉(xiāng)村種了5000多棵刺桐樹,綿延3公里;每月散盡退休金,慰問孤寡老人、重病家庭、困難學子;熱心家鄉(xiāng)公益,自掏腰包修繕鄉(xiāng)村公共設施……87歲老黨員 30載公益路
臺海網3月12日訊 據(jù)泉州網報道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jié)。泉州市惠安縣山霞鎮(zhèn)山腰村村道兩側,四五米高的刺桐樹花開正艷,綿延一公里,紅紅火火。1991年,山腰村老黨員楊友誠退休返鄉(xiāng)后,開始種植刺桐樹,迄今種植5000多棵,最多時綿延三公里,延伸至相鄰的大淡村、新塘村,為村民擋風遮陽,提升美麗鄉(xiāng)村“顏值”。
如今楊友誠年事已高,87歲高齡仍不改“獻身公益”初心,每月散盡5000多元退休金,慰問孤寡老人、重病家庭、困難學子,完善鄉(xiāng)村公益設施,成為家人口中的“月光族”。“因為我是一名老黨員,做公益更該模范帶頭”,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他用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楊友誠望著這些刺桐樹,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

滿墻獎狀和新聞報道,見證楊友誠的初心和行動。
自掏腰包 村道兩旁握鋤種樹
驚蟄過后,萬物復蘇。惠安縣山霞鎮(zhèn)山腰村進村大道上,87歲高齡的楊友誠正在散步。他看著道路兩側四五米高的刺桐樹,欣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時針撥回1991年。57歲的楊友誠從安溪縣第二輕工業(yè)局退休,回到老家山腰村安居。閑不住的他總想著發(fā)揮余熱,為鄉(xiāng)親們做點有意義的事。
當時正處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各方面條件較為落后。山腰村東面臨海,一年四季時常海風大作。夏天遇上臺風,狂風暴雨肆虐之下,不少村居受損,屋頂瓦片被吹得七零八落。
“在村道兩旁種樹,等樹長大了,既能遮陽又能防風,一舉兩得。”楊友誠萌生這一想法??煞N什么樹好?思來想去,他覺得刺桐樹最有意義。“一是刺桐樹容易成活,二是泉州古稱‘刺桐城’,刺桐花是泉州市花。”
說干就干。他省吃儉用,將每個月退休金大部分拿出來,到惠安縣城、泉州市區(qū)購買刺桐樹苗回來栽種。為了節(jié)省買苗費用,他自學扦插技術培育新苗。
晴天時,天剛亮他就早早起床,頭戴斗笠,肩挑鋤頭、簸箕,手握鐮刀,在村道兩側清理雜草,尋找合適的種樹位置。雨天,他則身披雨衣,帶上樹苗前去栽種。“有時遇到狂風暴雨,他連飯都顧不上吃,就趕去為樹苗培土加固,比照顧親孫子還上心。”他的家人回憶。
然而,他的種樹之舉卻惹來家人不滿。“我媽在世時就抱怨過,說他的退休金不知道花哪里去了,也沒照顧到家里。”楊友誠的女兒楊白鴿說。有些村民對他的舉動也不理解,“又不是富裕家庭,拿這么多錢種樹,是不是腦子壞掉了。”對此,他不以為意,每天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種樹上。
剛開始,有村民擔心刺桐樹長大后會搶走農田水分和養(yǎng)料,就趁他不在時將樹苗連根拔掉,令他傷心又無奈。“但他不會計較,只是默默地再買新苗補種。如果村民確實有意見,他會另外尋找合適的栽種地。”楊白鴿說。

刺桐樹為村民遮陽擋風,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苦盡甘來 幾十年種出“刺桐路”
一年、兩年、三年……隨著時間推移,樹苗慢慢長大,枝繁葉茂,從最初的三十厘米長到四五米高。酷熱時,郁郁蔥蔥的枝葉為過路的村民遮陽,微風拂動樹葉帶來絲絲清涼;臺風天,一排排樹減弱呼嘯而過的風勢;春天里,盛開的火紅花朵令人賞心悅目,扮靚美麗鄉(xiāng)村??粗矍暗拇掏洌瑮钣颜\的內心欣慰又激動,感嘆“這些年的辛苦沒白費!”
幾年后,他將種樹范圍擴大到相鄰的大淡村、新塘村。“前前后后種了5000多棵樹苗,存活下來的有3000多棵。”他自豪地說。刺桐樹最多的時期,加起來有3公里多長,沿路走下來蔚為壯觀,花開時更是美不勝收,成為“刺桐路”。
后來,村民們對楊友誠種樹的初衷有所了解,抵觸情緒也少了許多,不少人對他幾十年自掏腰包堅持種樹的精神十分欽佩。大熱天,看到他頭頂烈日巡查刺桐樹,就有村民熱情邀他到家中喝茶避暑。
近些年來,隨著年歲增長,他的視力和聽力越來越差,體力大不如前,家人便不再讓他種樹。為了彌補無法親力親為的遺憾,早年他會從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錢,雇人去管護這些樹。這些年,一些村民在村道兩側蓋起新房,加上鄉(xiāng)村建設需要,部分刺桐樹被砍掉。“難過,但是沒辦法。”后來,他也逐步釋懷。
“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種樹,我們都很佩服。”山腰村支書莊美玉說,為保證刺桐樹健康成長,村委會從楊友誠手中接過管護的擔子。“刺桐樹枝干比較脆,風太大容易被吹斷。有的樹遭遇蟲害,枝干也容易斷裂砸傷路人。我們每年請人為樹除蟲,修剪枝干。”村主任楊照程說。

山腰村委會勤勞的惠安女們,從負責種植這片防護林的老黨員楊友誠手中接過擔子,守護這片防護林。

楊友誠走在自己捐建護欄的小橋上
默默助人 扶危濟困一刻沒閑著
雖然沒有種樹了,但楊友誠卻一刻都沒閑著。“村里哪段路坑洼不好走,哪座橋附近存在安全隱患,他都會過來找我。”在山腰村委會工作人員莊碧霞眼里,楊友誠熱心公益已成為一種本能。今年春節(jié)前,他聽聞有人不小心從一座橋上掉落到水渠中,先后自掏腰包花了幾千元,請人在村里兩座小橋裝上鐵護欄。
“我爸的退休金,不論是早年的幾百元,還是現(xiàn)在的5000多元,絕大部分拿去做公益了。”楊白鴿說。雖然家人對此頗有怨言,但也拿他沒辦法。在他看來:“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是要做點公益,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我做公益都是自愿、不求回報的,我不會去計較花了多少錢。”幾十年來,楊友誠始終堅定地認為,退休金都是黨和政府發(fā)給他的,應該“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在社會公益上。
今年春節(jié),他先后幫助6名貧困家庭學子,其中既有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有父親病逝、母親改嫁后跟著年邁奶奶生活的孩子。只要他聽說哪戶人家孩子讀書好或考上好學校家里又困難的,都會第一時間拿錢去獎勵他們,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哪戶人家得了重病沒錢醫(yī)治,或是孤寡老人生活無依,他也會及時上門慰問。
2013年,楊友誠看到《泉州晚報》報道山霞鎮(zhèn)鷹園村64歲的黃阿硯阿婆,20余年堅持照顧兩個重病兒的事跡,二話不說就雇了輛摩的前往黃阿硯家中,將1000元慰問金送到她手上。而這些愛心之舉,他都是默默地做,卻很少對外人講。“這些事,我們有的是從其他村民口中聽說,有的是受助者登門致謝時才知道。”楊白鴿說。
不留存款 為做公益甘當“月光族”
相比于公益上的慷慨,楊友誠對家人則顯得有些“摳門”。今年春節(jié),楊白鴿的兒子兒媳帶著孩子一起去給楊友誠拜年。“原本想著他看到小太孫很開心,可能會包個紅包什么的,沒想到一分錢都沒有。”楊白鴿苦笑道,“后來我問他,為什么對別人那么慷慨,自家太孫過年連個紅包都不給,他回答說‘自家人不用’……”
去年,楊友誠腰椎出了點問題,子女們將他送到泉州就醫(yī)并做了手術,花費3萬多元,除去醫(yī)保報銷外,自己還需再付1萬多元。此時,子女們才發(fā)現(xiàn)老人身邊一點存款都沒有,最后自付的部分由幾個子女一同承擔。
“每個月領到退休金后,他會著手安排這些錢要用來做哪些公益。經常還沒等到下個月發(fā)錢時,他的錢就基本用完,完全就是一個‘月光族’。”楊友誠的女婿陳國輝笑著說。有時遇到一些公益上的事急需用錢,他還會向身邊親友借錢,等下個月領到退休金再還上。
“好生活需要自己去拼搏。我靠自己奮斗成家立業(yè),希望子女也能靠自己奮斗過上好日子。”楊友誠解釋道。
泉州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福建省好人榜、惠安縣“老有所為先進個人”、部隊立功獎狀……他的臥室墻上貼滿了各類榮譽證書和勛章。在他看來,這是社會對他的肯定,亦是一種精神上的激勵。“只要我還活著,還有能力,就會繼續(xù)做下去,爭取幫助更多人。”楊友誠堅定地說。
(記者 許文龍 張文璟 陳士奇 通訊員 曹義華/文 陳曉東/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