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好聽唱隊在泉州西街沉浸式演出。(受訪者供圖)
臺海網(wǎng)2月2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
歲末年初,80后的曾龍專注做了兩件事。
元旦前,作為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的年輕導演,他參與了梨園戲著名導演吳捷秋先生一百周年誕辰紀念活動。
元旦后,作為尚好聽青年唱隊的領隊,他和小伙伴們做完去年一年的工作總結后,面向2021年,開始了思考。
這兩件事,都是關于傳承和創(chuàng)新。
梨園戲,很古典也可很時尚
2020年12月19日,一場為紀念梨園戲著名導演吳捷秋先生一百周年誕辰的活動在泉州梨園古典戲院舉行。
活動在《陳三五娘序曲》中拉開帷幕,隨后,吳捷秋執(zhí)導的《陳三五娘》《呂蒙正》《胭脂記》《高文舉》《朱文太平錢》《蘇秦》《董永》等經(jīng)典戲接連呈現(xiàn)。
“我內心感到十分震撼!”雖然曾龍排演期間就作為舞臺監(jiān)制參與其中,但當看到天幕上一張張斑駁發(fā)黃的老劇照接連出現(xiàn),看到“陳三出場”的規(guī)整,“移步游賞”的典雅;看到“送君”的深情,“心肝跋碎”的柔腸;看到“遠望鄉(xiāng)里”的蒼勁,“天旋地轉”的悲壯……年輕的曾龍,發(fā)自內心地為八百年古典梨園戲的魅力深深折服,為老一輩梨園戲藝術家的執(zhí)著和付出所感動。
想起自己去年幾場試圖“讓梨園戲更年輕、更時尚”的探索性沉浸式演出,曾龍內心陡生出幾分惶恐。
2020年11月,曾龍帶領尚好聽唱隊把《陳三五娘》的唱段從舞臺搬到了清源山老君巖。
這是一場“大雜燴”表演,風格慢慢由傳統(tǒng)過渡到現(xiàn)代,唱隊成員有的身著梨園行頭,有的日常著裝;有傳統(tǒng)樂器,也有西洋樂器;有梨園唱腔,還有流行音樂……現(xiàn)場觀眾跟著戲中情節(jié),漸漸沉浸其中。
“《陳三五娘》就是閩南地區(qū)版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我們在排演之初,就圍繞著梨園戲的唱段確定了‘愛情’的主題。”曾龍說,融入閩南語歌曲,就是為了增加觀眾的接受度。果然,整場演出氣氛熱烈,新鮮的表演形式讓觀眾感嘆“梨園戲還可以這樣時尚”,閩南語歌曲引起觀者的大合唱。
熱鬧、新鮮的演出博得一片叫好聲。在泉州各媒體“火”了一把后,曾龍卻沒有停止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