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月8日訊 據泉州網報道 說起木偶戲這項“指尖上的絕活”,泉州人想必都不會感到陌生。“十指演繹百態(tài)情,方寸講盡人間事”,這項融合了多種藝術于一體、在泉州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tǒng)戲曲藝術,時至今日,依然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引發(fā)無數海內外觀眾的熱烈追捧。而流光溢彩、精彩紛呈的舞臺上,觀眾除了驚嘆于表演大師的嫻熟演技,同時也被那一個個做工精妙、美輪美奐的木偶頭所吸引……

正在創(chuàng)作中的劉墩林

《木偶人物變臉》
歷史悠久 今仍受捧
泉州的提線木偶戲,也被稱為“傀儡戲”“嘉禮戲”,它起源于漢代,盛行于唐代,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溝通”等性質,同時與泉州本土的民間信仰及婚喪喜慶等習俗緊密相連。據記載,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了千年不間斷的傳承與積累,泉州提線木偶戲時至今日仍保存有700余出傳統(tǒng)劇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特劇種音樂“傀儡調”(包括“壓腳鼓”“鉦鑼”等古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線功夫,“傳統(tǒng)基本線規(guī)”和精美絕倫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制作工藝。
木偶,其實古代在泉州也被稱為“傀儡”,它最早起源于遠古用作殉葬的“俑”。根據《舊唐書》《后漢書》等古籍的記載,這種“刻木為人、像人之形”的偶人,應該是在漢代早就已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表演藝術。“泉州木偶戲的興盛,離不開木偶頭雕刻工藝的傳承。”福建工藝美術大師、木偶頭雕刻大師劉墩林說,“閩南木偶雕刻藝術,其實是在唐朝時期從中原傳入福建的,通過不斷的傳播和改善,它又與當地的民俗及宗教信仰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因此,閩南木偶雕刻藝術具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是在藝術表現的形式上,它講求精湛的雕刻技藝和華麗的外在造型;另一方面,則是在它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方面,不僅保持其特有的中原佛教文化的韻味,同時又能與本地的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產生獨特的美感。”
正是由于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收藏價值和審美價值等原因,如今,木偶頭雕刻除了少量用來表演,大部分則被海內外藏家及愛好者收藏。

《樂》

《農趣》
天馬行空 木偶頭也玩“變臉”
在劉墩林的木偶藝術傳承中心的展廳之內,整齊地擺放了上千件木偶頭雕刻作品。明亮的燈影之下,生旦凈末丑,一個個木偶,精雕細刻、服飾精美、眉眼傳神、活靈活現,令人愛不釋手,同時也驚嘆造物者的雕刻技法之精妙。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木偶的類型其實可以分為很多種,較為常見的有提線木偶、掌中木偶、鐵枝木偶等等。傳統(tǒng)木偶有三百多種的木偶角色,我這邊應該有上千種的木偶角色。”劉墩林說。他創(chuàng)作這些木偶角色的靈感,大多是源自中國古典名著或者是一些古代神話傳說中所出現的人物,比如《西游記》中的唐僧、豬八戒、孫悟空,還有《三國演義》里面的劉備、關羽、張飛等,以及辟邪七獸、蝦兵蟹將等等。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木偶頭雕刻則是劉墩林通過現實生活或天馬行空想象出來的形象。“一件木偶雕刻作品品質的優(yōu)劣,關鍵在于它的眼睛、嘴巴及臉部表情。在雕刻木偶頭的時候,眼部是頗有難度的,它要能夠充分表現角色的性格特點。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小旦的眼部,要做得像鳳凰的眼睛,丹鳳眼;而三國中張飛的眼睛,要做得大而圓,就是一種怒目圓瞪、氣勢洶洶的狀態(tài),才能更好地表現出他的性格。”劉墩林說。
在劉墩林眾多的木偶頭雕刻作品中,最讓記者感到驚艷的,莫過于他的《木偶人物變臉》了。近距離觀賞之下,眼前的木偶頭雕刻作品仿佛變成了舞臺上的川劇變臉表演者,一會“唱白臉”,一會“唱紅臉”,令人目不暇接,拍手叫絕。這件作品的巧妙之處在于將木偶戲與川劇變臉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完美融合于一體。無論是在創(chuàng)意上,還是在雕刻上,以及在機關的設置上,都讓人拍案叫絕。

《龍虎斗》

《木偶人物組》

《創(chuàng)意提線木偶》
積極創(chuàng)新 融入本土元素
劉墩林是南安羅東人。幼年時期的他,受從事石雕工藝的父親的影響,在心里種下了熱愛雕刻藝術的種子。“我們家是石雕世家,從小我就跟著家人學習石雕,直到十八歲那年,我?guī)煆闹哪九嫉窨檀髱燑S清輝先生,才開始學習木偶雕刻手藝,并走上這條道路的。”劉墩林說。
如今,雖然是一名“80后”,但劉墩林從事這一行業(yè)已經有20多年了。作為一名“中生代木偶雕刻大師”,他的刀法細膩,粉彩工藝精湛出名,作品曾經多次獲得大獎,并被海內外收藏家所收藏。“不是每一個雕刻師都會在自己的作品后面,簽上自己的名號,因為這意味著一種承諾。你的作品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和質量,要給收藏者們一個交代。”劉墩林說。正基于此,他對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木偶頭雕刻作品,要求非常嚴苛。
“與其他的民間藝術一樣,在文化飛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閩臺木偶頭雕刻藝術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現代藝術以及多元藝術的沖擊。如今,閩臺木偶雕刻藝術存在著缺乏創(chuàng)新、過度商品化、缺乏美感,以及缺少專業(yè)技術人才等諸多發(fā)展瓶頸。”劉墩林認為,面對當前的形勢,木偶雕刻創(chuàng)作首先應該保持傳統(tǒng)木偶的工藝特色。在傳承過程中,要注重將本土的文化特色與傳統(tǒng)木偶雕刻技藝相結合,讓本土特色發(fā)揚光大。其次,在保持木偶雕刻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對外來文化及流行文化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木偶雕刻的藝術理念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再其次,閩臺木偶還應打造好文化品牌,讓閩臺木偶雕刻文化深入人心,擴大知名度,提升影響力。最后,培養(yǎng)新一代的木偶雕刻人才也很關鍵。尤其是要注重對其進行傳統(tǒng)木偶雕刻技巧的培養(yǎng),其主要表現在對于木偶造型的基礎學習及雕刻手法的錘煉。畢竟,這才是閩臺木偶雕刻技藝得以不斷傳承的關鍵所在。
木偶頭雕刻基本工序步驟

步驟一 選材、打粗型

步驟二 細雕、挖孔、裝活動

步驟三 補土、磨光

步驟四 粉底、繪畫

步驟五 打蠟

步驟六 裝須發(fā)
(本期策劃執(zhí)行 周湖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