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義全后街167號
“天恩存問”四朝元老 “于門”記載救人往事
義全后街地處泉郡之南,這里曾名人匯聚——明末五部尚書黃克纘、明代刑部郎中林而廷、明代福建都指揮僉事武成、清代羅源知縣黃拱辰……一座座名人故居,一方方匾額高懸,彰顯門第,以示尊榮。

黃招治阿婆
四朝元老赫赫有名 崇禎帝二度“存問”之
在老街坊的帶領(lǐng)下,沿著曲折的巷子前行,來到義全后街167號,眼前的小洋房,便是一代名臣黃克纘故居所在地。
“全都拆掉了,義全后街167號是以前古厝的書房和停轎之處……”黃招治阿婆開門把我們迎進(jìn)屋,她回憶,昔日的黃克纘故居占地約2畝,古厝大門前立有旗桿石,大門高懸“天恩存問”牌匾,厝內(nèi)正廳還有一方“天恩再問”匾。
黃克纘(1550-1634年),歷任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兼理總督糧儲等,人稱“黃五部”,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四朝元老”。史料記載,黃克纘為官清廉正直,為民造福,事跡被載入《明史》,獲得高度評價(jià)。黃克纘告老還鄉(xiāng)后,崇禎帝曾二度“存問”舊臣黃克纘,黃府高懸“天恩存問”“天恩再問”巨匾兩塊。“我兒時(shí)曾在黃府看到‘天恩存問’匾,牌匾已十分老舊,油漆斑駁脫落。”泉州書壇泰斗之一、泉州市首批名人檔案入檔者林漢宗,曾一度扎根義全街一帶,他說可能因湮沒難辨,牌匾上未見署款,匾上的字體筆力凝重、神采稍遜,與當(dāng)時(shí)的書風(fēng)相符。
林氏暗中相助張瑞圖 大學(xué)士書“于門”相贈
與黃克纘故居相距不遠(yuǎn),門牌號“義全后街113號”,是明代刑部郎中林而廷府第舊址,人稱“于門”。據(jù)記載,林而廷是明嘉靖進(jìn)士、太平知府林奇材之孫,他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中舉,官至刑部郎中。
“于門府第舊時(shí)規(guī)模宏大,但我小時(shí)候看到的,就只剩大門與前落一小部分,府第后庭大部分荒蕪,殘?jiān)j壁種有瓜果,林氏后人居住于此。”林漢宗在《城南舊事》一書中寫道,昔日的“于門”不遠(yuǎn)處,有一座“戊辰進(jìn)士”石牌坊,府第門前曾高懸“于門”牌匾,匾額白底黑字,是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所書。
“于門”二字,有何寓意?《泉州古城踏勘》一書認(rèn)為,明代閹黨魏忠賢建生祠事,請大學(xué)士張瑞圖為他題“頂天一柱”匾額,后來閹黨魏忠賢倒臺,張瑞圖因曾為魏忠賢題匾而名列逆案,將被逮捕治罪。彼時(shí),林家人暗中保護(hù)并獻(xiàn)策,助其躲避災(zāi)禍。因感激林家的大恩,事后張瑞圖書“于門”相贈,將林而廷比為漢代善平冤獄的于公。“于門”者,乃救命恩人“于公之門”。
斗轉(zhuǎn)星移,盛況難再。如今,不論是黃克纘故居、林而廷府第“于門”,還是黃拱辰文魁宅、武成都閫第,皆在歲月長河的淘洗下,連同昔日義全街的五座石牌坊蕩然無存,讓后人憑吊、遐思與嘆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