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俊路小公園融入石敢當、出磚入石等泉州特色文化元素
“見縫插綠”以人為本
此次“古城植綠”行動以“小綠地 微幸福”為主題,為達到“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15分鐘休閑生活圈的目標,主要采用見縫插綠、破硬復綠、拆墻透綠、借地綠化及對原有舊綠地改造提升等形式來提升綠量、營造公共休閑空間。
除了以上兩個公園,東門頭、新門街尾、七中溝邊、都督巷、新車站等地,也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批風格迥異、實用與美觀兼具的口袋公園。此外,泉州市城市管理局還對泉州市區(qū)九一街、打錫街、許厝埕、古榕巷、舊館驛及羊公巷至南俊北拓沿線進行植綠補綠、立體綠化和綠化改造提升,累計新建、改造小微綠地面積約1.02萬平方米。
古城寸土寸金,要在狹窄的街巷和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尋找可供綠化的空間非常不易。在鯉城區(qū)、豐澤區(qū)人民政府和市交發(fā)集團等部門大力支持下,市、區(qū)兩級城市管理部門先后拆除城雕新車站沿街13間店面、原南俊北拓售樓部、許厝埕、古榕巷等多座危房和大排檔等違章建筑,以及泉秀街坪山高架橋下沿街違章搭蓋店面,在中心市區(qū)騰出了8700多平方米的地塊用于綠地建設。
“古城植綠”,不僅要見綠,還兼顧綠地服務功能與景觀效果。在項目設計階段,建設單位優(yōu)先考慮群眾休憩空間的打造,注重項目的功能性與實用性。在補綠的同時,盡可能保留原有公共空間的使用功能,優(yōu)化綠地與停車等空間布局;樹池結(jié)合坐凳等小細節(jié)的設計,讓群眾和游客覺得方便又暖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