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剪紙
一剪一染 花草蟲魚躍紙上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shù)。我國民間剪紙來源于生活,服務(wù)于大眾,內(nèi)容吉祥喜慶,百姓喜聞樂見,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風格。
非遺展上,上海剪紙非遺傳承人孫繼海手拿剪刀,快速地在紅紙上剪出各類不同的線條,十來秒鐘后紙張展開,一只兔子形象化身于紙,生動傳神。他介紹,上海剪紙脫胎于江南民間剪紙,經(jīng)過百年來不斷地傳承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兼容并蓄、創(chuàng)新求變,都市形態(tài)鮮明的海派剪紙風格。
起源于農(nóng)家窗戶裝飾藝術(shù)的河北蔚縣剪紙,是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整個工藝過程有畫、訂、浸、刻、染、包六道工序,即所謂“陽刻見刀,陰刻見色,應物造型,隨類施彩”而成。蔚縣剪紙非遺傳承人高佃亮介紹,蔚縣剪紙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實多于虛、黑大于白、面強于線。畫面中確定一個主形體后,再安排次要形象進行陪襯、烘托和裝飾。主體突出醒目、陣腳沉穩(wěn),畫面充實均衡,物雖多但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全無堆砌之感。
而來自山東的高密剪紙則是另一種不同的風格。高密剪紙非遺傳承人李金波介紹,高密剪紙在表現(xiàn)形式上,運用陰剪和陽剪手法,巧用黑塊和細線,善使鋸齒紋和光滑面,有定規(guī)而不拘束,剪出了生動又傳神的藝術(shù)效果。高密剪紙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戲曲故事,象征性強,造型樸實夸張,粗獷中見清秀,拙樸中藏精巧,反映出獨到的民族審美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