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0個世界急救日,泉州市群眾性應急救護知識技能宣傳普及已覆蓋全市約30萬人次,全市培訓持證紅十字救護員1.5萬名——
公眾急救 如何敢救、會救?

守護生命 “救”在身邊
臺海網9月14日訊 據泉州網報道(記者 林書修 通訊員 郭杰民) 2018年12月底,在一輛廈門開往泉州的動車上,一位男乘客突然出現“瀕死前喘息”,泉州市豐澤區(qū)實驗幼兒園教師林珍珍當即讓人幫忙將男子抬至過道,擺正體位,發(fā)現男子無意識無反應且呼吸異常,便根據她所學過的急救知識,對男子進行心肺復蘇。這一義舉,為120醫(yī)護人員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最終男子在緊急搶救中恢復心跳并及時送到醫(yī)院。
今天是第20個“世界急救日”,今年的主題是“急救,關注易受損群體”。記者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近年來,群眾性應急救護知識技能宣傳普及工作成效明顯。截至今年5月,群眾性應急救護知識技能宣傳普及已覆蓋全市約30萬人次;紅十字救護員培訓和普及人數同樣迅速增長,全市培訓持證紅十字救護員1.5萬名。
“即便如此,急救知識仍然亟待普及。”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公眾急救普及率仍不高,不敢救、不會救成為重要的制約因素。“‘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讓每個人都學會自救互救的知識技能,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是全體紅十字會人的樸實初心。”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泉州市各級紅十字會還將持續(xù)開展應急救護知識培訓進社區(qū)、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yè)、進機關、進家庭“六進”活動,促進公眾急救知識普及工作常態(tài)化,讓更多的人掌握急救知識和技能。
黃金5分鐘 第一目擊者比急救醫(yī)生更重要
當看到有人突發(fā)癲癇,如何幫助他有效控制下來?家中老人突發(fā)心臟病滑倒,應該如何進行急救?看到兒童溺水,你會怎么辦?根據媒體曾經的調查:85%的人回答撥打“120”,10%的人回答撥打“110”,只有5%的人知道,遇到兒童溺水救上來做人工呼吸。當被問到是否會“人工呼吸”,大多數人更是搖頭。
“對生死線上的患者、傷者來說,黃金搶救時間有時就幾分鐘,這時第一目擊者的作用往往比急救醫(yī)生更加關鍵。”中國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師資、泉州市紅十字會志愿者劉文金是市紅十字會一名應急救護培訓老師,出身醫(yī)學專業(yè)的他從事急救救護培訓已經3年。他告訴記者,醫(yī)學上有“黃金5分鐘”中的說法,是指病人出現呼吸衰竭或心臟驟停后,通過心肺復蘇等急救措施可能挽回生命,一旦過了這幾分鐘,將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也因為如此,在公眾中普及心肺復蘇等急救技能,對于拯救生命至關重要。
據了解,80%的心臟驟停發(fā)生在醫(yī)院以外,第一目擊者是身邊親人、朋友、同事或陌生人。“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能正確實施心肺復蘇,就可以挽救一個生命。”劉文金說。
根據媒體報道,我國目前對CPR(心肺復蘇)這項救命技術的公眾普及率尚處較低水平,全國平均普及率不到1%,中西部地區(qū)和廣大農村地區(qū)則更低;公共場所AED(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設備普及也較缺乏,多數民眾對AED這個設備都沒聽過,就更談不上出現緊急情況時怎么去使用了。在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心臟驟?;颊邚吞K的搶救成功率平均為10%,部分城市能高達50%~60%,大概每年能搶救20多萬條生命,這完全得益于大多數美國成年人學習并掌握心肺復蘇技能,及其法定急救車5分鐘無法到達的公共場所依法設置AED等緊急救護設備。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去年泉州普通群眾參與急救成功的案例有四五例。”中國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師資、泉州市中心血站主任技師陳惠民說,這與泉州不斷向公眾普及急救知識息息相關。在他看來,社會急救,也是體現市民素質和城市溫度的一面鏡子。
喚醒急救意識 泉州急救培訓將全面鋪開
“多么慶幸,我學過了急救知識,才把孩子從死神手里奪了回來。”林佳冰是石獅的一名教師,她清晰地記得,在一次走廊巡視時,看到一名孩子因吞食果凍,造成氣道梗阻,情況危急。因為在培訓課堂上學過相關急救知識,她立馬走到孩子背后,一手支撐他的胸部,另一手用掌根在背部叩擊,一下、兩下、三下!“啪”的一聲,果凍從孩子嘴里噴射而出,孩子轉危為安。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在市紅十字會等機構組織的牽頭下,越來越多的公眾學習了基本的急救技能。一旦培訓者在事發(fā)現場遇到需要緊急救護的危重傷病人,就能不失時機、正確有效地救護他人。
“面對突發(fā)事件,如果不知道該怎么做,或者缺乏相應的能力,比如不會用AED,你可能不會采取行動。”泉州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認為,更多的市民不去施救的原因是“有心無力”,對自己的急救能力不自信,畢竟想在第一時間救人也是一門技術活。
比如,某一年,廣東開平某水上樂園有一名8歲男童不慎溺水,一男子實施了錯誤的“倒掛”急救法,等急救車趕到現場時,都沒有人對其進行心肺復蘇,最終男童搶救無效死亡。“所以持續(xù)加強并動員全社會進行急救培訓刻不容緩。”該負責人說。
“有沒有參加過急救培訓,面對突發(fā)情況處理起來完全兩樣!”泉州市新步小學的戴姝姝老師認為,推廣急救知識與技能,既能增加社會安全感,也能幫助身邊的人。而急救培訓讓她真切地學到了如何科學規(guī)范地處理各類急救,心里也更加踏實。“生命是脆弱的,說不定哪一天,被救的人是我們呢!”
中國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師資、國家四級救援員吳蘭蘭告訴記者,參加急救培訓工作多年,明顯感覺公眾對于學習應急救護知識技能的意識增強了,在最近的應急救護“六進”活動進機關、進企業(yè)時,參加學習的學員熱情很高,主動復習老師的操作。“他們當中很多是之前學過了,但仍選擇再次來學習。”吳蘭蘭說,每次上課她都會把心肺復蘇和異物梗阻這兩項最能救命的技能教授完整,適時還會加課教授一些檢傷分類、出血和骨折、冠心病和腦出血的處理等。“因為其實因異物梗阻而心臟驟停的人,有2次被救活的機會,第一是處置異物梗阻,及時將異物催吐出來;第二是如果梗阻引起心臟驟停后,心肺復蘇術仍然可以幫助其維持到救護車來搶救之時。我每次注意選用最新的、身邊的和孩童的案例,因為這些案例最真實、最能喚起公眾的急救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