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復后的古畫煥然一新
妙手回春 古書畫舊貌換新顏
不久前,最閩南記者接到了家住泉州市區(qū)的小黃的求助電話。她告訴記者,家中收藏了一幅祖上傳下來的珍貴畫作,但由于保存方法不當,如今畫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破損、腐蝕。小黃心疼不已,卻不知道該怎么辦。怎樣才能將破損的畫作進行專業(yè)的修復呢?是不是有專注于這一方面的專業(yè)人士呢?
小黃想要找的人,正是書畫裝裱師。“裝裱”,其實又有“裝潢”“裱背”“裝池”等說法,簡單地說,其實就是書畫家在宣紙上創(chuàng)作了書、畫作品后,并經(jīng)過一系列工序使之掛到墻上成為裝飾用的雅物。書畫裝裱師,往往能夠令這些年代久遠或出現(xiàn)破損的書畫作品“舊貌換新顏”。明代裝裱學著作《裝潢志》曾說:“古跡重裝如病延醫(yī)。”
經(jīng)過了幾番打聽之后,記者終于找到了傳說中泉州本土書畫裝裱界的“奇人”俞新生。走進俞新生的工作室,撲鼻而來的是一股濃郁的漿糊味。室內(nèi)的墻壁上除了貼了不少字畫之外,全部涂滿了白色的漿糊粉末。
此時的他,正聚精會神地投入一幅書法作品的裝裱修復工作中。只見他將宣紙鋪平于桌上,用排筆沾了漿糊之后,均勻涂抹于宣紙背面,隨后,他又在宣紙背面鋪上一層宣紙,再拿出棕刷刷齊。整個動作讓圍觀者眼花繚亂,但卻是十分連貫,沒有一絲的拖泥帶水,幾乎是一氣呵成。這其實只不過是裝裱的第一道工序,稱為“托”,一般稱“托畫”或“托畫心”,是指用漿糊在書畫家的作品背后加托宣紙。以一件普通書畫為例,從開始到完成,就要經(jīng)過托心、裁活、鑲嵌、覆活、砑光、配桿、上桿等7道主要工序,方才能完成整個裝裱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