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間十八彎 深巷有傳奇
臺海網(wǎng)4月12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一條九間巷,三幢番仔樓,深藏著幾多傳奇?
窄窄的九間巷,若非刻意尋覓,極易與其失之交臂。小巷是滄桑的,向著巷中踅去,一株200歲的蘋婆站成一樹風景,這種相傳由唐三藏從西域傳入的“相思樹”,綴滿思念的綠葉,在紅塵里張望。小巷深處,矗立著三幢建于上世紀40年代的洋樓,它們的背后,藏著泉州人下南洋的拼搏故事和家國情懷,藏著昔日的泉州百貨大亨陳錦樹的發(fā)家史,藏著九旬老夫婦的人情練達……這條曾有99戶人家的小巷,今只余9戶人家,守著幽慢的步調(diào),和古城一樣恬靜和緩。
一路往南,越過中山中路的泉南堂,短短的十五間巷,隱匿在店鋪之間。小巷是幽靜的,三兩老人坐在躺椅上,用故土鄉(xiāng)音拉著家常,笑顏滿面。他們身后,15棟普通民宅分列巷子兩側(cè),如此格局與巷名由來可謂遙相呼應(yīng)。相傳,小巷原有15個兄弟來此建房,一人一間,一側(cè)七間一側(cè)八間。在清代的科舉歲月里,這里還是泉州府各縣童生踏入考棚前的寓所。
沿著中山中路340號旁的窄道深入,眼前便是十八彎巷。小巷是曲折的,左拐了又右拐,右拐了又左拐,行在其中仿入迷宮,令人油然生出“九曲十八彎”的感慨。巷中有著老屋的落寂,有尋常人家縷縷飄出的煙火氣,還有一段抗戰(zhàn)時期日機轟炸泉州的悲情往事。
日暮黃昏捷書飛,時光輪轉(zhuǎn)到現(xiàn)時。無論是九間巷、十五間巷,還是十八彎巷,徘徊在這些與數(shù)字有著奇妙緣分的深巷,重拾散落在轉(zhuǎn)角處的人文遺珠,寫一段老巷的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