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戲的元素融入其中
以歌舞為體 融匯其他表演形式
《古厝娶親》作為歌舞劇自然以歌舞形式來呈現閩南民間婚俗,但它又不局限于單一的歌舞表演,而是將泉州獨具特色與風格的地方戲曲,如高甲戲、梨園戲、木偶戲等及中國古老樂種——南音都巧妙地融入其中。在不同場合選取不同的閩南經典,以便更加具體恰當地表現故事、人物及情感。這大大豐富了該劇的內容,也提升了其藝術價值與品位。這樣薈萃眾多泉州經典技藝、蘊含厚重泉州歷史文化的優(yōu)秀劇目值得人們細細品味、慢慢觀賞。
據泉州歌舞劇團團長黃金錫介紹,節(jié)目伊始的迎親舞蹈是以高甲戲經典的吹喇叭、抬轎子、傀儡丑等戲曲舞蹈作為基本元素的。正是通過夸張手法及詼諧風格,把泉州獨特的高甲丑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其中通過高甲女丑來展示的媒婆便是突出代表。媒婆本身便是如同丑角一般的角色,用高甲女丑來表現她是無比契合的,媒婆那開朗、圓滑、幽默的形象特點生動傳神地扎進觀眾心里。此外,該劇還運用經典的梨園戲《陳三五娘》選段來講述新人的戀愛過程。劇團不是僵硬地直接將《陳三五娘》選段搬上舞臺,而是拋棄戲曲的程式化,而使其舞蹈化,改變了形式卻不改變情節(jié)。這樣的創(chuàng)新既真實再現閩南地區(qū)凡喜事必延請戲班“搬戲”的古俗,又藉此向現場觀眾展現梨園戲文雅細膩的表演特色。同樣的,在閩南風俗中,迎神賽會、婚喪喜慶時,“搬演”木偶司空見慣?!豆咆热⒂H》借木偶之口勸誡新人要重孝道、侍父母,既延續(xù)劇情發(fā)展,又承續(xù)古老木偶戲擅長倫理說教的傳統(tǒng)場口,也向觀眾展示了泉州提線木偶精湛的技藝。
“在聽窗這一情節(jié)中,融入了南音四寶打擊樂來反映新娘姐妹們在當下的心理節(jié)奏,來表現她們的心情、情緒”。該團副團長王小春如是說。南音四寶惟妙惟肖地詮釋了姑娘們輕輕的腳步、竊竊的話語、不敢張揚的笑聲和那靜謐卻流淌著喜氣的待嫁之夜的特定氛圍,也借此充分展示了南音四寶極具魅力的演奏技巧和藝術特色。除了地方戲曲與音樂的融入,踩街表演、拍胸舞、火鼎舞等傳統(tǒng)民間表演也被運用到劇中,為婚禮的熱鬧喜慶再助一把力,再添一把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