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泉州鄉(xiāng)間的單杠少年。(陳世哲/攝)
親歷
當年健身器材DIY 如今運動設施齊全
“上世紀七十年代,舞可不能隨便跳,改革開放后迪斯科才流行起來。”今年61歲的林里楠,當年也是跳迪斯科的好手,“你別看現在沒什么人跳迪斯科,其實廣場舞里有很多步伐是從迪斯科里演化而來的!”
林里楠還是各種體育運動、健身的愛好者,他回憶說,當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時候自己DIY器材練過舉重和吊環(huán),“啞鈴是我在鋤頭兩頭各打上兩塊石頭做成的,而吊環(huán)則是讓鐵匠彎兩根鐵,再卷上布掛在宿舍里,當時條件真的很艱難。”
至今日,當年在文化館里搖擺身姿的人們,很多出現在大小的廣場里,數十人甚至數百人整齊的廣場舞成為隨處可見的場景,迪斯科的曲子依然激蕩。而當年那些土味十足的休閑娛樂運動健身“發(fā)明”早已化作云煙,取而代之的是小區(qū)、公園、學校里健全的體育設施,各種健身器材應有盡有的健身房……
騎行也成為許多運動愛好者健身休閑的選擇 (潘登/攝)
變遷
運動健身私人定制 公共休閑琳瑯滿目
70多歲的李老退休后就練上了太極拳;50多歲的許先生就愛到筍江橋下游泳;40來歲的潘先生加入了騎行隊;30多歲的王先生熱衷于在籃球場上揮灑汗水;20多歲的張女士喜歡靜靜地做瑜伽……如今,休閑娛樂運動健身項目琳瑯滿目,很多運動健身場所更是結合不同群體的需求,推出私人定制套餐。
“三角、搖擺、旋盤……健身設施每個地方都有了一套。”讓林里楠感慨的,還有越來越多的公共休閑娛樂健身設施,“全民健身理念得到推廣,現在各種體育運動場所都向民眾開放了。”
近十年來,泉州各公園、廣場逐步完善、開放,成為廣場舞大媽們的秀場;海峽體育中心、僑鄉(xiāng)體育館等體育運動場所也向市民開放;而一些住宅小區(qū)在運動健身場所、設施上也進行了配套。近年來,政府惠民工程山線綠道、親水慢道、口袋公園的建設開放,更是為市民休閑娛樂健身運動增添了不少好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