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對易學的研究淵深,對《周易》體系有自己獨特的整體把握。其著作《易經(jīng)蒙引》更是從易與天地準、理氣無先后、靜極至虛明三個主要命題上出發(fā),闡述了自己對易學的理解,這些理論對于之后明清閩南易學的影響至深。但罕為人知的是,據(jù)其門人林希元透露,蔡清“素有精鑒,常以文字知人之窮通壽夭”,意即蔡清有超恐怖的識別、測算能力,通過觀察文字就能知道一個人的才能、壽限。“士有經(jīng)其甄別者,毫發(fā)不爽”,經(jīng)他測算過的人,沒有一個不準的。林希元把這事記載于《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贈禮部左侍郎理學名臣謚文莊虛齋蔡先生行略》一文當中,還舉例稱:“在江西,舒修撰芬、夏考功良勝、鄒編修守益方為諸生,未知名,先生試其文,于舒則以殿元許之,夏與鄒則稱為臺閣之器,既而皆如所料。”明代江西人舒芬、夏良勝、鄒守益還是童生沒啥名氣時,蔡清(時任江西提學副使)看他們的卷子后,馬上斷定舒芬參加科舉考試能考中狀元,而夏良勝、鄒守益都是能出任朝廷要職之人,后來竟都一一應驗。不僅如此,希元又稱:“子舉人存畏,聰明夙成。先生賞其文,疑其不壽。學政文移,蓋其文之粹者。先生謂不類平時之作,自意必不久,不知何所見也。”蔡清光看舉人存畏的文章,就知道他命不長久了。這聽著真的有點瘆得慌。
蔡清性好山水,“經(jīng)史之暇,常攜諸生山游,裹糧數(shù)百里,或經(jīng)月而后返”。別人游山玩水一番也就算了,蔡清不同,他居然“尋葬地以為樂”,到各地游走竟是為自己找一塊以后可以葬身棲息的墓地。據(jù)林希元載述,有一天,蔡清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沐浴更衣戴冠之后,告訴他的學生曰:“吾官至國子師,于愿足矣,復何憾?但吾平生志慕古人。古人如賈誼、諸葛孔明輩,皆年未四十,做出許大事業(yè)。今吾年過五十,而功業(yè)不建。上負天地,中負朝廷,下負祖宗,此吾所以羞也。諸君其識之!勉之!”說完瞑目而逝,“是夕,有星墜于屋之西吻”。
后來蔡清葬于泉州桃花山一處名為“龍蝦出海”的穴地。令人痛心的是,據(jù)載,蔡清墓1933年曾被盜過。如今再訪其墓,墓穴只剩空殼,依稀可見齊整的磚砌墓室券頂。墓穴四周,厚厚的松針覆地,一眼望去盡蒼灰,顯得十分凄清。
西街孝感巷蔡清故居中有其塑像
撰寫密箴 鞭策自己
蔡清是個自律的人,清道光《晉江縣志》:“(蔡清)為‘密箴’五十條,皆自箴自砭之語”,蔡清不斷地寫些“密箴”,不是為了糾謬別人,而是用來時刻提醒、鞭策自己。比如他自箴稱:步步是理,即步步天堂;事理通達,而心氣和平,故能言。品節(jié)詳明,而德性堅定,故能立。此語其誰不知誦之?顧實得者難耳;分陰不惜,學力不充。當事臨疑,口耳無所歸,手足無所措;最要靜,愈靜愈靈……自題其臥處云:“善愛其身者,能以一生為萬載之業(yè),或一日而遺數(shù)百年之休。不知自愛者,以其聰明而際盛時,操名器,徒以就其一己之私而已矣。所謂如入寶山,空手回者也。”這些箴砭之語,就算現(xiàn)在讀來,也不覺過時。
明萬歷年間工科左給事中李熙就稱贊蔡清“心術光明、操履端正”“飭躬勵行,動準古人”,認為他的那些“密箴”可謂“有為己之實功,而精于謹獨者矣”。明代著名方志史學家何喬遠也稱,蔡清“嘗為密箴,不以示人,積久至五十條,皆自砭自箴之詞。兢兢然,惟恐慚負天地君親,得罪師友。”
窮困潦倒 不棄助人
蔡清重視培養(yǎng)人才,他剛登進士不久就歸家,在泉州水陸寺講學,江南學子追隨他學習者眾多。后來蔡清為官所到之處,如建州、嚴州、杭州、北京、南京等處,至必講學,“官轍所至,隨杖履者數(shù)百人”。告病歸家后,仍在水陸寺講學不停,因此“有志之士,不遠數(shù)千里從之”。他對貧困學生不但不收學費,還供給膳宿。在蔡清的倡導和影響下,泉州李廷機、張岳、林希元、陳琛、蘇浚、郭惟賢等28人在開元寺結社研究《易》學,人稱“清源治《易》二十八宿”,出版論著達90多部,一時泉州研《易》蔚然成風。圍繞蔡清這一核心人物形成“清源學派”,其影響遍及全國。
不過,蔡清也并非不食人間煙火,有時窮困潦倒時,他也會發(fā)點牢騷,甚至向親朋、門生“哭窮”,這大概是他借以宣泄內心郁悶的途徑。明代思想家李贄在其《續(xù)藏書》文集中就記載了蔡清的幾次“訴苦”。如,蔡清曰:“儒者致用,尚欲經(jīng)理一世,康濟群生。今吾數(shù)口之家,生計常不辦,至數(shù)數(shù)仰資他人,貽憂父母。才之疏劣,于此亦可見”;又嘗題臥處曰:“命好德不好,王侯同腐草。德好命不好,顏淵任窮夭(顏淵是孔子最賢能的弟子之一)”。蔡清還曾在給李宗一的書信中自述道:“清賤病已二十年,非止今日,宗一所素知。而始終一貧,債負輾轉,則雖宗一有未盡知者,茲不欲多及也。”
但發(fā)牢騷歸發(fā)牢騷,蔡清恤貧撫孤卻從不吝嗇。何喬遠就在《名山藏儒林記》中載稱,“(蔡)清每遇親忌,痛哭流涕,終日不御酒肉。宗族內外,有貧乏者,恒赒恤之。死而殯葬之,撫其孤。門人貧者,亦常衣食之。”即使自己都快揭不開鍋了,也不棄幫助他人。難怪何喬遠嘆曰:“蓋仕宦之入屢空,而不暇自計。”蔡清的官俸就這樣被花光了,因為他向來忘了考慮一下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