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老街巷,市區(qū)金魚巷引入南音常態(tài)化公益演出點——
千年古韻 老巷回響
臺海網(wǎng)9月11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一杯清茶,一曲南音。周末晚上,泉州市區(qū)金魚巷11號店鋪,古風古調(diào)的南音汩汩流出,坐在露天座位上的觀眾沉醉其中。“古城南音閣”不過進駐金魚巷10天,就免費上演了6場演出 。“剛開始以為就是路過的人來看看,沒想到吸引了很多人專程前來觀看。”負責南音閣演出的南音弦友鄭澤峰說,首場演出還吸引了兩名法國人駐足欣賞并點贊。 留形留人留鄉(xiāng)愁,271米長的金魚巷微改造后,如何活化街巷、聚集人氣、優(yōu)化業(yè)態(tài)布局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作為泉州古城辦策劃的活化古街巷系列活動之一,古城南音閣成為享受古城慢生活的又一去處,也是展示泉州非遺文化一個接地氣的平臺。 □記者 殷斯麒 文/圖

南音閣演出
活態(tài)演繹 
  一家四代齊上陣
鄭雨隆今年18歲,已經(jīng)跟著爺爺——南音傳承人鄭振文學了很多年的南音表演,主要學習洞簫。她說,“我們一家都在這里表演,爺爺、爸爸媽媽還有姑姑,連姑姑的孫女都開始學南音了。”
晚上從8時到10時半,兩個半小時的時間里,一家四代輪番上陣,表演了十幾首南音曲目。清唱、對唱、表演唱,數(shù)十位參加公益演出的表演者,最大的已經(jīng)84歲,最小的不過4歲半。師從鄭老師一家的甘芷儀今年8歲,一首《刺桐帆影》贏得大家的掌聲,她從6歲就開始學習南音,她說,“非常喜歡南音藝術,也很喜歡在南音閣表演。”
“參加演出的人一分酬勞都不取,有我的家人,也有我的學生,還有不少南音愛好者。”主要負責打理南音閣的鄭澤峰出身南音世家,家中自祖父開始唱南音,如今已經(jīng)是五代傳承。他的父親鄭振文是泉州市級南音傳承人,“我從6歲就開始學習南音,小時候身邊的人都會聚集在一起唱南音,這是我兒時的記憶。”84歲的鄭振文,致力于南音的傳播。“我們在西湖邊有個公益南音班,一周一次課,無償教學。目前班級收了50多位學生,年齡從4歲到十幾歲,每周六下午開課。”鄭振文說,在金魚巷有了這個常態(tài)化表演的平臺,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泉州南音,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傳承這門藝術。
8日晚下著雨,路過的行人仍被吸引停下來觀賞。古城居民吳阿姨說,自從知道了這里有常態(tài)的公益演出后,這幾天每天都來聽一聽,“我還約著街坊鄰居或者姐妹們一起來,就在家門口的文化大餐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