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華麗在古城中走街串巷尋找1號門牌
最有趣
“1號”也會躲貓貓
門牌長腳成“飛地”
“拆遷后的文勝巷、模范巷都找不到1號。”曾華麗問了周邊很多人都不知道,只能放棄,“這種情況,在阿彌陀佛巷也一樣,才20多米長的巷找不到1號門牌。”
有的1號門牌是偶然間發(fā)現(xiàn)的,“像萬壽路、北門街等,1號門牌藏在街巷的背后。”更不可思議的是,個別街巷的門牌號還存在“飛地”現(xiàn)象,“像西街的五塔巷,有的門牌號竟然會出現(xiàn)在隔壁巷子里。”曾華麗說。
最溫暖
尋訪遭遇人生百態(tài) 房主招呼一起用餐
“在尋找1號門牌的兩年多時間里,遇上的人和事形形色色。”曾麗華說,剛開始拍門牌遇到房主時會有些尷尬,個別人還會惡語相向,但更多的是溫暖的回憶。
2016年的一個清晨,她走到東塔后面的爐下埕,門牌1號被木門遮住了拍不到。這個時候,房東恰好回來,問明來意后,立即打開門讓她拍照。又有一次,在中山南路的馬坂巷里,已是午飯時間,當時房主一家人正在吃飯,看到曾華麗在拍照,便熱情招呼她一起用餐,“當時的心中真的是暖意涌動”。
最期待
留住門牌留住記憶
共同呵護千年古城
“門牌作為一座文化古城的特殊符號,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回味。希望這些古老門牌號能永遠流傳,留住屬于它們的記憶,這也是我拍1號門牌的初衷。”曾華麗感言。
每當拍完一系列的1號門牌之后,曾老師都會配上一段尋訪感想,圖文并茂發(fā)到朋友圈,與大家一起分享,“200多塊老門牌代表著200多戶人家,將老門牌融入古城記憶中,也是我對古城文化的最深敬意”。
走街逛巷拍門牌,行走間,對古城的一磚一瓦飽含深情;看到街巷深處的一座古大厝,建筑工藝精湛令她嘆服,“在自娛自樂之余收獲連連驚喜,更有一種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她透露,年底退休后,考慮對已有的1號門牌進行分類整理,結合歷史文化故事,爭取出版一本獨具泉州味的“古城1號”書籍。她呼吁更多人加入尋訪隊伍,共同來呵護這座千年古城的一草一木。
原文鏈接:http://qz.fjsen.com/2018-03/22/content_20853011.htm
原文標題:兩年半“攢”下235個1號門牌 大姐創(chuàng)意走讀泉州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