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不少山峰取狗名則多與地形有關(guān)

后城“九史巷”已改名為“講史巷” (資料圖片 王盼琛/攝)
臺海網(wǎng)2月1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即將到來的農(nóng)歷新年是“狗年”,你知道泉州有多少帶“狗”的地名嗎?它們又是因何而得名?
地名的命名方式多種多樣,有以數(shù)字的、以顏色的,還有以歷史文化名人的……地名通常能從側(cè)面反映一個地方的歷史淵源、文化底蘊和民俗風情。記者查閱了大量地名錄及資料后粗略統(tǒng)計,泉州帶“狗”的地名有20余個,其中泉州市區(qū)有三條“狗屎巷”,而其他帶“狗”的地名中不少是山峰,得名大多與地形有關(guān)。
泉州含狗地名20余個
市區(qū)有3條“狗屎巷”
近日,記者前往泉州市民政局翻閱了1981年和1982年出版的市區(qū)及各個縣(市、區(qū))的地名錄,并通過多個渠道查詢了這些地名的相關(guān)介紹。粗略統(tǒng)計,泉州帶“狗”的地名有20余個。
記者發(fā)現(xiàn),含“狗”的街巷名有6條,泉州市區(qū)就有四條。一條為講武巷(已更名為“宣武巷”),又名狗母坊、講武坊。該巷北通涂門街,南接天后路北端的泉州舊汽車站。傳說宋元時期任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壽庚的講武堂設(shè)在此巷的盡頭,故稱講武巷。因閩南語“講武”與“狗母”諧音,故又稱為狗母巷、狗母坊。
市區(qū)還有三條“狗屎巷”,均為俗稱,由來也和閩南語的諧音有關(guān)。一條位于涂門街后城北向,雅稱究史巷,又稱講史巷、九史巷、狗屎巷。據(jù)說古代該巷住著一位研究文史的學(xué)者,為紀念他,該巷雅稱為“究史巷”。因閩南語“究”與“九”諧音、又“九”與“狗”諧音,而“史”與“屎”亦諧音,后訛稱為“狗屎巷”。為防止與西街“九史巷”重名,故該巷稱為講史巷或究史巷;另一條位于西街西門路段,雅稱西門九史巷,為防止與涂門街“九史巷”重名,故在西街這一條巷的名前加“西門”兩字,雅稱為“西門九史巷”。據(jù)說西門九史巷有一陳氏祖居,先后有九人做官出仕,故稱九仕巷,后雅化為九史巷;第三條位于西街路段北面,泉州影劇院西向,雅稱究史巷,西街究史巷因閩南語諧音,也稱“狗屎巷”,為防止與涂門街“究史巷”重名,該巷加稱為西街究史巷。
而在惠安也有一條含“狗”字的巷子,位于螺城西門楊厝,一條百米的窄巷叫狗空巷, 關(guān)于狗空巷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這條巷子曾住著楊、吳、林、曾四姓人家,與縣政府是隔壁鄰居,卻不能自由往來,因為這條巷被曾宅擋住了去路,成了有入無出的無尾巷。清代,楊家在巷頭開了一間菜館,名聲不錯,縣政府官員常來飲酒作樂,來時頭腦清醒,都繞大街而入,但當飯飽酒醉后,便想走捷徑回府,頭腦不清醒往往認錯方向,誤入無尾巷,一直走到巷尾無路可走,才破口大罵“狗空、狗空,有入無出的狗空”!從此這條巷乃至整個楊厝都被稱為“狗空”。除此之外,永春縣一都鎮(zhèn)玉三村還有一條田狗路, 因該路由田中通往狗頭山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