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炭精畫繪制時需要畫師全神貫注
臺海網(wǎng)1月19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在泉州老城區(qū)的中山南路,一家名為相如畫室的小店內(nèi),掛滿了各式逼真的人像畫。每天清早,65歲的畫室主人胡立人打開店門,搬出畫板和凳子,備齊了炭精畫所需的材料,聚精會神地對著照片,時而深思,時而提筆,一坐就是一兩個小時。
相如畫室的故事,要從80多年前說起。1935年,胡立人的父親胡邁從新加坡歸來,帶著自學的炭精畫手藝,在中山南路大上海理發(fā)廳旁邊,開設(shè)相如畫室。炭精畫以“層次豐富、細膩逼真、永不褪色”等特點,被廣泛用于制作人物、花鳥、山水畫等領(lǐng)域。在當時的泉州,人們沒有多余的閑錢買畫自娛,而是把這種永不褪色的畫作,用在了一輩子最后一張照片——遺像上。老人年紀大了,到畫室畫一張自己滿意的肖像畫;突然離世的人,則由家人帶著照片,到畫室尋一張鄭重的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