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 7米多深溪水成最大難題
2016年9月,永春縣啟動東關橋重修工作。9月26日,永春縣依托縣慈善總會成立“永春縣東關橋修繕與發(fā)展基金”,并發(fā)布募捐倡議書,旨在多渠道為修復東關橋和建設東關橋歷史文化園向海內外籌措資金。海內外僑胞、企業(yè)家、宗教界人士、愛心人士紛紛慷慨解囊,很快籌到資金479萬元。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等各級政府部門,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當年11月,施工隊正式進場施工。
東關橋所在水域水面寬達86米,平均水深7.1米以上,前后有山美水庫和龍門灘1級、4級水庫。寬闊的水域景色宜人,但也正是這灣水,讓修繕工作遇到了重重難題。
據(jù)永春縣修復東關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永春縣文體新局副局長姚海蘭介紹,工程首先要對2號、3號受損橋墩進行修繕、加固,但7米多深的河水,讓維修工作難以進行。永春縣先后通過水利部門與山美水庫、龍門灘水庫管理單位進行協(xié)調,“下游要放水、上游要截水”。
“水停了兩天,腳手架剛搭建好,就被上游放下來的水沖壞。”姚海蘭回憶,這樣的情況,前后出現(xiàn)3次。最終在上級部門的溝通協(xié)調和上下游水庫的配合下,水位調低整整6天。施工人員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采取輪班的形式,24小時施工,終于冒雨將橋墩修好。
橋墩修好后,橋面維修工作得以有序進行。
原則 保存原有的結構和工藝
據(jù)專家介紹,修繕工作采取整體抬高、不拆解橋的結構,是一大技術創(chuàng)新。
泉州市文物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中國古橋研究委員會委員姚洪峰說,東關橋的修繕以不改變原狀為原則,較好地保存了原來的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工藝技術。同時,也把歷次的修繕歷史以實物的方式保存了下來,“修完以后,舊的東西和新的東西是可以識別的,像民國時期修的部分,我們留了下來。如果我們把民國的東西全部拆掉重新做,那樣一個信息就沒有了。保留了原有的東西,后人看到了就能知道當時的修繕情況。”
2017年9月份,施工人員完成東關橋新修橋面油漆,去年底,工程完成。
展望 擬建東關橋歷史文化園
古橋修繕完成后,最開心的莫過于居住在橋兩端的村民。他們又可以方便地往來兩岸。修繕一新的東關橋,也將吸引游客前來觀光,為當?shù)貛砣藲夂褪杖搿?/p>
據(jù)介紹,接下來,永春縣還將進行東關橋上游與下游河道的整治工作。臺風“莫蘭蒂”沖毀了東關橋上下游的大部分溪岸,永春將對桃溪下游冷水壩至湖洋溪東關橋下長約3公里的河岸,及湖洋溪內、外碧段長約7公里的河岸進行加固,建設防洪工程,并對沿溪河道開展流域整治。
此外,永春還將依托東關橋建設東關橋歷史文化園,擬規(guī)劃建設融東關橋歷史文化展示館、環(huán)東關橋周邊水面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濕地保護公園、少數(shù)民族風情園、水源保護及農業(yè)體驗區(qū)等項目于一體的歷史文化園,深度展示東關橋人文內涵及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打響以東關橋為核心的區(qū)域人文生態(tài)及旅游觀光品牌。
東關橋
東關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長廊屋蓋梁式橋,全長85米,寬5米,共六墩五孔兩臺,橋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橋墩以上部分全為木材構造,技藝之精湛、構造之奇特,實屬罕見。
在東關橋上,列椅兩旁,以憩行人;還有一佛龕,供奉觀音,龕下有青石雕刻雙獅戲球、荷蓮花卉,雕工細膩。橋的入口處有一匾額,書“古通仙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