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12時
八旬阿婆在戶外打球
為了探尋這個納涼點(diǎn),記者頂著烈日在臨近12時外出。記者來到津淮街刺桐公園入門左側(cè)這處納涼點(diǎn),古樹蔥郁,曲徑通幽,涼意一陣陣襲來。原想著這個時間點(diǎn)公園里應(yīng)該沒有市民在此休憩了,沒想到這里有老人、有小孩,頗有人氣。
只見年已80歲的吳匡華阿婆正在悠閑地打柔力球,大氣不喘,也沒怎么出汗。記者好奇,阿婆大熱天里運(yùn)動難道不熱嗎?“這里很涼快,我每天中午都會來這呆一個多小時。”吳阿婆說,她家住在泉秀街,每天沒事都喜歡來刺桐公園散步。先聽公園旁的老年樂團(tuán)唱歌,到11點(diǎn)就會來到這個納涼點(diǎn),打柔力球,打太極,吃點(diǎn)點(diǎn)心,一直到下午快1點(diǎn)再回家。
“這兩天天氣太熱,家里整天開空調(diào)我怕孩子得空調(diào)病,對身體不好,就帶她們出來走走。”30歲的劉女士也帶著兩孩子坐在納涼點(diǎn)的石椅上休憩。她是地道北方人,來泉州打工多年,有空常會陪孩子在這里待上一個多小時。與此同時,一名中年男子正躺在樹下的休閑椅上睡覺。在戶外都能安然入睡,這里的氣溫真是讓人信服了。為了驗證這處納涼點(diǎn)真的不熱,記者先用溫度計在公園內(nèi)有陽光直射的地方測量,溫度在1分鐘后就蹭到42℃,而回到納涼點(diǎn)樹蔭下,溫度又降到35℃。
這里為何成納涼首選?
原是公園里有“海綿”
這里為何會成為高溫炙烤下的低溫區(qū)呢,這其中也是有“秘密”的。
此前本報記者就采訪過泉州市公園管理中心相關(guān)負(fù)責(zé)人,對方介紹,此前刺桐公園在改造時,使用了一些透水混凝土,遇到雨天,雨水通過路面縫隙,滲透到底下的地層,能夠存蓄一段時間。夏天氣溫升高,人站在上面,能明顯感覺到濕度、溫度與其他路面的差別,稱之為海綿效果。
在刺桐公園旁的北淮路,200米左右的水泥路幾乎被樹蔭遮擋,相比在烈日下的路面行走也清涼不少。居住在附近的劉女士也介紹,刺桐公園拆墻透綠后,午后很多市民也會在路邊休閑椅上散步納涼。
記者也聯(lián)系了園林高級工程師、泉州市公園管理中心園容管理科科長張朝紅,她表示,夏季城市的熱量來自于空調(diào)、柏油路、車和行人。這時高大喬木能通過蒸發(fā)過程吸收熱量,消除對陽光的反射,以及通過遮陰來降低大地表面的溫度。泉州的多個公園里都種植著各種各樣的綠化苗木,如盆架子、大葉榕、小葉榕等。因其種植時間長致使樹干和樹冠呈現(xiàn)高大狀,葉子茂盛,綠蔭面積大遮陰效果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