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豐富 瓷器占了近四成
你眼中的文物是什么樣子的?什么樣的寶貝才能被稱之為文物?
“普查顯示,可移動文物的種類十分豐富,涉及文化、體育等。”泉州市文廣新局博物館科科長何奕斌說,除了玉石器、寶石,陶器,瓷器,銅器,金銀器,鐵器,漆器,雕塑、造像、石器、石刻、書法、繪畫、文具、璽印符牌、錢幣、牙骨角器等常見的文物類別,生活中看似普通尋常的玻璃器、皮革、音像制品和交通運輸工具,也在可移動文物范疇內(nèi)。
泉州可移動文物以瓷器最多,共計15660件套,占總數(shù)的37.3%;石器、石刻、磚瓦排列第二,共計5172件套,占總數(shù)的12.32%;雕塑造像排行第三,共計3838件套,占總數(shù)的9.14%。
泉州所有可移動文物涉及文化文物、體育和娛樂業(yè)、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教育、建筑業(yè),以及農(nóng)、林、牧、漁業(yè)等多個行業(yè)。
清代最多 最早來自地質(zhì)年代
在這些文物中,泉州有一級文物169件套,二級文物391件套,三級文物6402件套,一般文物5512件套,未定級文物29515件套。“我們專門邀請省文物鑒定中心為文物定級。”何奕斌介紹說。
這些文物的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地質(zhì)年代(地質(zhì)學專業(yè)術語,可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個時期。只能用地質(zhì)學方法來測定的冰期和冰期以前的時代),計2130件,舊石器時代的21件,新石器時代的158件,商朝時期的52件,戰(zhàn)國1件,秦代1件,西漢6件,東漢25件,南朝593件,唐朝3985件,宋代6111件,明朝2763件,清朝9105件……“文物的年代,以清代最多、宋代次之”,何奕斌介紹,緊隨其后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后、中華民國時期、明朝,以及公歷紀年等。
【名詞解釋】
可移動文物
可移動文物指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國家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記者 張素萍/文 王柏峰/圖)


 
          





